贾岛最具禅意的一首五绝,有问有答,却无人知道答案
提起贾岛,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苦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他的炼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苏轼对其的评价“郊寒岛瘦”,诗境寒痩窘迫。
贾岛一生以诗歌为生命,“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不喜平庸,偏爱探寻为人所不注意的幽僻之地,喜以生涩的语句刻画清冷幽寂的诗境,“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等皆是个中代表。
贾岛 图片源自网络 如侵删
然而千年之后,其最广为流传的,却是一首言语平常、诗境开阔的小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早年为僧,后虽被韩愈劝而还俗应举,却是二十余年无缘得第,生活也常常贫困凄苦,这使得他的诗歌中大多萦绕着哀愁悲苦的情绪。
但他隐士情结贯穿于思想之中,写了不少关注僧侣生活情态的诗歌,成为其作品中的一股清流,这也算是他在愁苦生活的一种寄托吧。
这首写隐者生活与情趣的小诗,题目即揭示主题:前往寻找隐者,隐者却不在家。在此诗中,不见他其悲愁,但觉自然与超脱。
松下问童子 图片源自网络 如侵删
诗歌前两句取境于青松之下相对而立的诗人与小童,诗人询问隐者去向,童子对答,师父采药而去。
后两句画面一转,从青松之下问答的二人身上瞬时拉远,将镜头定格于苍翠青山,白云深深。尾句五字“云深不知处 ”,实在美妙,苍茫之境中,隐士出尘脱俗的形象、隐士生活的自由超脱、无所拘束从中而出。
而直耸如云的青山、朦胧云雾的缭绕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此句如画中之留白,引人遐思。诗从小境写起,收于无穷尽的缥缈之境,境界高远,开阔超脱。
云深不知处
而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再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禅意与哲理。
世间万事万物,很多时候我们所执著追寻的,不过是一个结果。如果结果不如人意,那心下难免伤心失落。贾岛寻隐者,想要的结果是寻到,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不遇”。
由此,我们也不由会想起雪夜访戴的王子猷,因为突然兴起,想见戴逵,便乘着雪夜连夜坐小船来到其家门前,却不进门便又转身返回,他说“乘兴而往,兴尽而返”。
还有那个在青年时期访戴天山道士的李白,结果同样是不遇,他最后写“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虽言“愁”,却也未必愁到哪里去。
白云与青松
你看,很多事情,努力地追寻,其实未必会有一个所期待的结果收尾,但那又如何呢?
贾岛一生执著于炼字与苦吟,然而千年之后,其最广为流传、为人所喜爱的,却大多不是他那些苦心经营、诗境幽僻的作品,而是这语言上丝毫不事雕琢的小诗。
这多少与寻隐者而不遇的结果有些类似。
很多时候,求什么不一定能够得到什么,但有这千般努力、万般追寻的过程,不也就够了吗?
苦寻而不得,便回头想想这“云深不知处”。
李白20岁前写的一首诗,引出一句网络流行语,常被人用来表白
现代人的18岁,大多在面临人生的重要关口——高考;古代人的18岁,则早已开始漫长的科举考试之路。作为唐时一个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李白却缺席了科举考试。
当然不是他不想参加,而是身世不允许。好在,走上仕途不只考科举这一条路。后来我们知道,另一条路李白走得相当艰难,直到42岁时才得到皇帝的青眼,得以供奉翰林。
那么,十八九岁,在大多数文学青年都在为考功名而寒窗苦读的时候,我们的大才子李白在做什么?
嗯,此时的李白,也是在刻苦读书,不同的是,他是在山中读书。
山中
隐居大匡山读书 跟随赵蕤学习道术与纵横术
没有考试的压力,李白也没有放弃学习,隐居在大匡山里读书,跟着老师学习。
他的老师赵蕤是唐时有名的道家与纵横家,很有才学,有才到皇帝多次召他,他也不去,就过着隐居避世的生活。可以说,功名富贵在他眼中确实如烟云了。
后来李白的一些思想,比如在诗中表现出来的睥睨天下,视金钱如粪土、富贵如无物的态度,大约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老师的影响,所以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而李白的一颗求道心,也在此早早地种下。据考证,李白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大约也作于此时期,这首诗正是一首寻访道士的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山中美景
当今一句很火的网络用语“林深时见鹿”,就是从这首诗里学来的。可见,网络用语也不全是没有文化的。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释义:树深时见鹿 寻隐者不遇
戴天山位于四川绵阳江油,又名大匡山。李白这一时期,正隐居于此山中学习。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前三联的笔墨详细描绘了道士所隐之地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风光:沿着水流而上,水声中夹杂着隐隐约约的犬吠声,两岸的桃花在雨水的映衬下颜色显得更加鲜艳欲滴。走到树林深处,时不时能见到自由自在的野鹿悠闲地散步;正午时来到溪边,已听不见寺院的钟声。满眼所见只有郁郁葱葱的野竹划破青色云雾,一缕飞泉挂在翠绿山峰。
桃源美景
现代流行语“林深时见鹿”即从此中“树深时见鹿”化用而来。初见网友用“林深时见鹿”,读书君颇有些莫名其妙,不懂他们在表达什么,后来才知,连着后面的“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意为走入林子深处才能见到鹿,沉入深海才能见到鲸,而在梦醒时分能见到你,说明爱已深沉,用以形容深邃的思念与深入骨髓的爱意。
当然,千年前的李白显然没想那么多,他只是用这句来写道士所居之地在林子深处,环境之自然清幽,与尘世相隔绝,人一心求道,完全没有网友们的旖旎心思。
林深时见鹿
第四联则意在抒情点题,诗人寻访道士的结果是“不遇”,且没有人知道他去哪里了,或许就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对于这样的结果,诗人带着忧愁斜倚在松树边。
是等待,是放空,或是深思,诗人写到此处戛然而止。
特色:自然清新 不见后来的豪迈之气
作为李白早期诗歌,他的清新风格在诗中已见端倪,遣词造句上也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景自然清新,不见修饰。而其中透露出的对隐士生活向往的情结在其后来的人生轨迹中也能见到。事实上,仕与隐矛盾,确实一直占据着李白人生的主流。
电视剧《诗仙李白》 中年李白
不过,这首诗里,还不见李白后来形成的那种独特的豪气干云的风格,李白式的夸张、睥睨天下的傲气、激情澎湃与大气豪迈在此时还未见到。可见这个时候的李白,写诗还是很低调、很有节制的。
如果是后来,他就不会只写“飞泉挂碧峰”了,他会写“燕山雪花大如席,偏偏垂落轩辕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自我人格的形成,傲世的才华和实力不允许他再低调。
李白的人生中面临很多矛盾,包括心怀壮志豪情想救现实与现实黑暗的矛盾,想通过求仕实现心中抱负与求道隐居的矛盾,这些矛盾形成了其诗歌丰富的主题与内容。
电视剧《诗仙李白》
但无论主题与内容如何变化,李白诗歌语言的清新明丽始终没有变。这一特点,在他十八九岁时写下的这首诗中就已经得见。
有时候想,若非后来的人生经历,李白会不会是另一个隐居田园的陶渊明呢?大约是不会的。
二者所处时代的不同,尽管李白“采仙草、找仙人、炼仙丹”,却也始终有“欲济苍生未应晚”的理想与抱负。他的心中有一把火,这把火,燃烧在他的诗中,为之烙印上鲜明的李白风格。
相关问答
...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 愁倚两三松 ...[最佳回答]颔联中分字和挂字用得好,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是应试的话先解释下句子,再解释下字,然后综合分析.颔联中分字和挂字用得好,这是一个...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整首诗的意思_作业帮[回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赏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在今四川...
无人知所去 , 愁倚两三松 的意思?“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处,只能和两三棵松树为伴。“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
三松 杜甫?是李白的,不是杜甫的。匙出自[唐代]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
李白咏竹七律诗?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别...
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 愁倚两三松 ...[最佳回答]1.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
李白的诗中,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意是什么?《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描写了诗人寻访道士而未得的情形。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林深见鹿海蓝见鲸出处?出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首诗原为李白在年少读书期间于戴天山所见所感所创作,诗词中的原句为“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全诗:犬吠水声中,桃花...
为有暗香来华浅花灯写的什么?放花灯的时候,华浅在花灯上写了两句诗:“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处,只能和...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桃花意象?《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访戴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