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 正文

悲歌长啸 中国古人的“长啸”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古人的“长啸”是怎么一回事?

话不多说,先上一个视频。请大家一定先看这个视频,再看笔者狗尾续貂之文章。

-------------------------------------------------------------------------------------

视频加载中...

图瓦艺术家的sygyt演唱, from[1]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游泰山》)

中国古人的“长啸”是怎么一回事?这是困扰许多近现代人的一个问题。清代人张潮认为“啸”是几种“古之不传于今者”的技艺之一。对古人频繁提到的“长啸”、“啸歌”、“吟啸”到底是怎样的发声方式,我们现在只能做各种猜测。

虽然不能排除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时代,口哨、指哨(纳指入口中吹哨音),甚至嘶喊,也被一些人称作“啸”。但在中古之前,“啸”的主要意涵一定与它们无关。它似乎是一种更为大气、超迈而又饱含深意的发声方式。

啸可以豪壮慷慨: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满江红》

也可以优雅旷逸: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 ——曹植《美女篇》

啸也被用来表达深切而又克制的悲伤。比如晋代崔豹《古今注-音乐》记载:

(商陵牧子)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与之类似的是《赵飞燕外传》所载的故事。皇后赵飞燕因为被冷落而欲投水自尽。被汉成帝拦下来之后,赵飞燕“怅然曼啸 ,泣数行下”。

(谁说古不如今?瞧古代妇女们表达闺怨的这方式。。。)

还有一个女子与啸相关的故事,却与闺怨无关了。西汉《列女传-鲁漆室女》记载:

“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 ,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

这个鲁国普通女子的啸有什么深意呢?她说:

“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

社稷之忧,家国之患,也可以寄托于啸声来表达。古人这举止风度,实在让人神往。

啸甚至还可以在两军阵前折服强大的敌人。 《晋书-刘琨传》:

(刘琨)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 ,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对匈奴人撤围而走的原因,若只限于“怀土之切”(思乡之情),未免书生之见了。刘琨月夜登楼长啸,展示了晋军统帅坚定的意志,又吹胡笳,展示好整以暇、从容不迫的气度。只想趁火打劫的匈奴人算算账,觉得硬拼下来不划算,遂知难而退了。

所以“啸”的主要方式,既不可能是口哨,也不可能是嘶喊。这种独特的发声方式,似乎随着千年岁月的流逝,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只能隔着历史的云烟,在祖先们留下的文字记录中,对它隐约的轮廓发无限追思和遐想。似乎我们将与祖先们通过它展示的精神气质永远隔膜。

大约三十年前,内蒙古作曲家莫尔吉胡首先注意到了喉音唱法(呼麦)与中国古人的“啸”之间的密切联系。他的观点得到许多音乐界学者比如赵宋光先生的支持。对此说的论述和推广最力的,是研究魏晋古文化的范子烨先生[9]。

喉音唱法(呼麦、浩林潮尔、throat singing)是直至近代仍然存在于俄联邦图瓦共和国(唐努乌梁海)和外蒙部分地区的一种独特声乐形式。它的声音不是来自声带的振动,而是喉部和部分口腔与空气的共振。 也可以把它想象为“以喉为笛,以舌为指”的“喉笛”。演唱者可以通过调整舌的位置和口腔形状来改变音高,形成旋律。与依赖唇齿之间的狭小空间的空气振动的口哨不同,喉音唱法可以发出更加高亢、宏大和持久的声音。

喉音唱法又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方法。一种发音位置较为靠后,声音浑厚低沉(但仍不是声带振动的声音),为低音呼麦,图瓦语称khargyraa。另一种是舌抵上颚,以被阻挡的气流在喉部和口腔之内的振动来发声,声音高亢宛转,为哨音呼麦,图瓦语称sygyt。两种呼麦与演唱者的声带振动所产生的声音都完全不同。

起首的视频,就是喉音演唱家Radik Tyulyush的哨音呼麦(sygyt)表演。这是来自图瓦的恒哈图乐团(Huun-Huur-Tu)2008年在伯克利的一场演出的片段 [1]。

我们可以听到,他在演唱中可以同时并存两种不同声音。一种是舌喉之间空气振动产生的较为高频的哨音呼麦,伴随着另一种是声带发出的他的本色男低音。两种不同音色、音高的声音同时发出,相互毫不干扰。在发出高音呼麦时,观察他口唇形状的微细变化,可知其旋律来自于口腔形状的相应变化。在换气的间隙里,又穿插着带词的吟唱。

距今大约一千七百年前,西晋文学家成公绥曾创作《啸赋》,对中国古人的“啸”这种方式做如下的咏叹:

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征。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曲既终而响绝,遗馀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

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大而不洿,细而不沈。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 。。。

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徐婉约而优游,纷繁骛而激扬。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总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

若乃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喟仰抃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复放。或冉弱而柔挠,或澎濞而奔壮。横郁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

音均不恒,曲无定制。行而不流,止而不滞。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信自然之极丽,羌殊尤而绝世。。。

锺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

根据中国古人在十世纪之前(其时“啸”尚未完全失传)留下的文字记录,如晋代成公绥《啸赋》、唐代孙广《啸旨》等等典籍中的描述,“啸”是一种多声部的发声技巧,比如上文所引的“大而不洿,细而不沈”、“或冉弱而柔挠,或澎濞而奔壮。横郁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都说明“啸”有低沉和高亢两种声音。这与低音呼麦khargyraa(在起首的视频中不包含这种呼麦)和高音呼麦sygyt是完全相对应的。

《啸旨》说“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并列举了啸的“外激”、“内激”、“含”、“藏”、“散”、“越”、“大沉”、“小沉”等等种种发声技巧。这些与现代呼麦的发声基本要领“反舌”和“缩喉”都完全一致。

《世说新语》说:“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了不谢。” 东晋江微《陈留志》:“阮嗣宗善啸,声与琴谐”,这也都反映出古人的长啸声中有优美的旋律,可以具备很高的艺术性。

呼麦不占用声带,所以它与“歌”可以并行。中国古人的“啸”也常与歌相伴,晋代袁山松《答桓南郡书》曾对“啸”与“歌”做过对比:

“啸有清浮之美,而无控引之深;歌穷渊根之致,用之弥觉其远。至乎吐辞、送意,曲究其奥,岂唇吻之切,发一往之清泠而已哉?”

就是说:啸的声音美,但毕竟不如歌那样控制自如。何况,歌更可以吐辞、送意。所以歌与啸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如果声带保持静默,单纯发出呼麦的喉部振动声,就叫做“静啸”。比如晋代郭璞的《游仙诗》诗:

“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 。放情凌霄外,嚼蘂挹飞泉”。

还有唐代温庭筠的

“遂从棹萍客,静啸烟草湄 。”

如果不与喉音唱法(呼麦)相联系,我们就无法对“静啸”的文字逻辑做出合理解释。

中国古代的“长啸”、“啸歌”、“啸咏”,与“呼麦”是同一种发音方式。这个观点已经由音乐界、文化界许多学者做出了论证。比如莫尔吉胡[2]、赵磊[3]、格日勒图[4]、包铁良[5]、贾威[6]、范子烨[7]等等。 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找他们的文章来看,此处就不赘述了。

但对这种发声方式的起源,我们不同意将其溯源于蒙古民族的意见。晚至十世纪时,蒙古民族的前身——蒙兀室韦,还是藏身于大兴安岭西麓森林一隅的游猎部落,在亚洲北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蒙古族是后来者和小字辈。对这个地区深厚久远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他们的角色更多地是作为继承者和发扬者,而非始作俑者。

啸这种发声方式在中国先民中的历史,有文字记录可查的,已经可以追溯到约三千年前。《诗经-小雅-白华》: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这首诗相传是被周人有感于周幽王废黜申后而亡国的旧事所做。白云雨露于菅茅,滮池浸润了稻田(周代丰镐之间可以种稻),幽王却无情义于申后。导致国破人亡,怎不让人“啸歌伤怀”呢?

诗经中还有另外两处提到“啸”和“啸歌”。《诗经-国风-中谷有蓷》:

有女仳离,条其啸矣

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诗经-国风-江有汜》: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都是描写约三千年前的妇女通过“啸”和“啸歌”来抒发胸中的不平。“啸”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多久之前呢?很可惜的是,文献不足征。但唐代孙广著《啸旨》,对啸的来龙去脉有这样的说法:

斯古之学道者哉。故太上老君授南极真人,南极真人授广成子,广成子授风后,风后授务光,务光授舜。演之为琴以授禹,自后或废或续,晋太行仙人孙公能以啸得道,而无所授,阮嗣宗所得少分,其后不复闻矣。

这是“啸”与道教结合之后产生的神话演绎。但从《诗经》和《楚辞》中多次提及啸可知,啸的历史确实可以追溯到中国先民的历史最深处,远远早于蒙古或者匈奴这些草原游牧民族的产生。

内蒙兴隆洼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过一尊中国最早的,约5300年前的陶塑写实人像。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位巫师,冯时更认为她是一位正在祈神的女性巫师。她的表情和口型为什么被塑成如此特殊的形态呢?这一直是个谜。

内蒙兴隆洼红山文化陶塑写实人像

内蒙兴隆洼红山文化陶塑写实人像

从她凸起的锁骨,抬臂紧握左手(扼腕)的动作来看,她似乎在用力发声。其独特的口型,与发高音呼麦(sygyt)时的口型非常相似。此时的口型越扁,音频就越高。不妨对比一下图瓦演唱家Radik Tyulyush做高音呼麦时的口型。

所以,如果说“啸”或“啸歌”这种发声方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代,也并非全无凭据之事。

啸在先秦时代,多含有悲哀和感伤的意味。其源头应当与它最初的功能有关。有证据表明,啸曾被先秦古人用作招魂的一种方式。 《楚辞-招魂》: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魂兮归来 ,反故居些”。

对“啸”的招魂功能,最早注释《楚辞》的东汉学者王逸这样解释:

夫啸者,阴也,呼者,阳也 。阳主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也。”

古人注意到了“啸”的音色,与人声带发出的声音可以非常不同。所以认为“啸”和“呼”一属阴,一属阳,两者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东汉学者留下的这个观点非常有启发性。

无论是低音呼麦还是哨音呼麦,其音色都迥异于其人的嗓音,易于造成诡异神秘的气氛。尤其是女萨满发出低音呼麦的低沉浑厚的泛音的时候,这种心理冲击更加强烈。

这里有一个女子呼麦表演的视频。注意她的呼麦从低音到高音,不断变换,但没有一个是她的声带发出的声音。

(好像我不能上传第二个视频,好吧,链接在这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FSB4PnVPI&list=)

(“啸”是神鬼之声,与人的声音相对立,这个观念也仍然存在于近代流行原生态呼麦的人群之中。图瓦恒哈图乐队的创建者Sayan Bapa在接受采访时说,呼麦在图瓦起源于何时,他说不清楚,只能说很久很久以前,它的功能最初是用于萨满宗教活动 。)

朱熹注曰:“啸呼,即谓之皋(háo)”。这就把“啸”与儒家经典中的“古礼”联系起来了。所谓“皋”,就是《礼记》和《仪礼》所载上古时为死者招魂的一种声音。

《礼记-礼运》:

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 。”

《仪礼-士丧礼》:

北面招以衣,曰:“皋! 某复 !”

在下葬之前,巫祝者拿着死者生前的衣服,登上屋顶,向北发出“皋!”的声音,呼喊“某某,回来啊”。这是先秦士大夫丧礼仪式的一部分。朱熹说这个“皋”就是啸呼。这是《礼记》和《仪礼》里面出现的唯一拟声词,可见它是一种很独特、也很重要的声音。“皋”现在有gāo、háo 两个读音,而学习低音呼麦(Khargyraa)的时候,入门时的最基础发音就是介于这两音之间的喉部振动的声音。

“皋”也是古代的巫祝向神发出祈愿的声音。《礼记-注》:“祝曰皋”。 湖北沙市关沮乡周家台曾出土大量秦代简牍,其中记载了一些用古代的“祝由之术”来治病的方法[8],里面有栩栩如生的例子。比如:

(治龋齿)已龋方:见东陈垣,禹步三步,曰:“皋!敢告东陈垣君 子,某病龋齿,苟令某龋齿已,请献骊牛子母。”

(治痈疽)操杯米之池,东向,禹步三步,投米,祝曰:“皋!敢告曲池 ,某痈某破。禹步芳糜,令某痈散去。”

之所以向神祈愿要以“皋”开头,大约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以低沉的啸声(Khargyraa)招引鬼神的注意,因为这就是鬼神自己的声音。《礼记》中记载以“皋”为死者招魂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在夜里发出啸声,往往与鬼的呼唤和沟通有关。比如《艺文类聚》引《庄子》佚文有“童子夜啸,鬼数若齿”。这样一来,我们就对刘琨登城夜啸让城外的匈奴兵非常感伤的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两军枕戈待旦,明晨一场大战,不知道将有多少年轻人魂归幽冥。刘琨在夜里对城外的匈奴人发出长啸,不仅昭示了自己的必死之志,也把对方当成了已死之人,向他们发出同类的呼唤。匈奴人听了怎能不“凄然长叹”呢?刘琨的这个举动,说明他对匈奴人的风俗非常了解,也说明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匈奴与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在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着共同元素。

从汉晋时代开始,啸又顺理成章地与道教中的神仙产生了密切的联系(道教与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一样,其原始底层都是萨满教)。《啸旨》指出:

啸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盖出其言善,千里应之。出其啸善,万灵受职。

啸被认为是与神沟通的方式,晋代桓玄在《与袁宜都论啸书》中说啸是“契神之音”。葛洪的道教经典《真诰》里记载了许多修仙得道之人善啸的故事,比如

“(汉代赵威伯)啸如百乌杂呜,或如风激众林,或如伐鼓之音。时在天市坛上,奋然北向,长啸呼风,须臾云翔其上,或冥雾四合,或零雨其蒙”。

魏晋名士们也多以善“啸”为能。“啸”于是又有了旷逸超迈的情致。《啸赋》说当时这些喜欢啸的人,都是一些“傲世忘荣,绝弃人事。睎高慕古,长想远思”之辈。这些人往往热衷于访仙求道。比如著名的阮籍拜访隐士孙登(或者苏门真人)的故事,阮籍高谈太古玄寂无为之道,隐士就是不说话。阮籍发声长啸,隐士还是笑而不答。阮籍只好辞别下山,走到半山腰,听到隐士在山顶纵声清啸,如鸾凤之音,声振林木,山回谷应。啸往往与这种幽寂的气质相联系,著名的王维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也是典型例子。

啸还有倨傲和超脱的含义。 晋代的谢鲲跑去撩邻家女孩,被女孩用织布的梭机打落了两颗门牙。谢鲲回到家,还傲然长啸,自嘲说:“犹不废我啸歌”(《晋书-谢鲲传》)。

但总的来说,“啸”的意涵继承了自先秦以来的传统,仍然大多具有“悲伤”、“感慨”、“幽寂”的含义。嵇康诗:“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后汉书·隗嚣传》:“吟啸扼腕,挥涕登车”,东汉繁钦《与魏文帝笺》记载一位叫“车子”的少年

“年始十四,能啭喉引声,与笳同音,。。。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闻者)莫不泫泣陨涕,悲怀慷慨”。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举不胜举。

如果我们考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琴曲,也大多有苍凉沉郁的意味,似乎饱含着无边的忧患。华夏古文化的底色与它的音乐风格一样,带着与生俱来的忧患气质。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感慨被后人改为慷慨),其实不是因为这个地方的人多愁善感或者总是不开心,而是其音乐风格更多地保留了古华夏的特色,听起来给人以“感慨悲歌”的主观感受而已。“啸”作为中国古代的独特声乐艺术,是这种气质最集中和最深刻的体现。

我们可以在汉语中把这种喉音唱法名之为“呼麦”,也不妨按照中国古称,名之为“啸歌”。这朵声乐艺术的奇葩,不仅是蒙古民族的,也是汉族的文化遗产,更是属于全体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扬光大。

[1] 完整视频在这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djHJBAP3U&t=3803s[2] 莫尔吉胡,《“啸”的话题》,《追寻胡笳的踪迹 — 蒙古音乐考察纪实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3] 赵磊,《啸与浩林潮尔》,《草原艺坛》,1996年第1期。[4] 格日勒图,《试论呼麦的种类及其发声技巧》, 《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5] 包铁良,《图瓦、蒙古呼麦演唱艺术论析》,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6] 贾威,《呼麦艺术的音乐心理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7] 范子烨,《论长啸艺术与西北游牧民族之关系 — 以刘琨之啸为中心》,《中国文化》,2012年秋季号,总第36期。[8]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8月。[9] 范子烨,《 “自然之至音":中国古代的长啸艺术》,《文史知识》2017年 第10期。

敕勒悲歌 第35集 荡平关陇

上回书说到,尔朱荣派尔朱天光西征,进剿北魏境内最后一支规模以上叛军——盘踞在关陇多年的万俟丑奴。

听闻万俟丑奴手下大将尉迟菩萨正在攻击趣栅(今陕西宝鸡眉县),尔朱天光命左大都督贺拔岳率一千轻骑疾驰赴援。

贺拔岳赶到趣栅,尉迟菩萨已经得手,任命官吏管理县城后就北渡渭水,率军返回。

贺拔岳正欲渡河追击,宇文泰谏劝:“我军远来疲惫,应该反客为主,以逸待劳。”

贺拔岳知道这个武川小老弟虽然年轻,但深沉坚毅,见识精深,当即问道:“如何反客为主,以逸待劳?”

宇文泰道:“杀其县令,屠其僚属,将消息传播出去,尉迟菩萨必然返回。然后我们再如此这般......。”

贺拔岳在洛阳太学多年,素有仁义之心,微有不忍,道:“这样会不会残忍了些?”

宇文泰黑瘦沉毅的脸颊毫无表情,道:“慈不掌兵,为了我们自己的子弟兵少受损失,再残忍又何妨?”

贺拔岳知道宇文泰之言有理,当即同意。

宇文泰命人将尉迟菩萨任命的“大赵国”趣栅县令、县丞以及所有邻长、里长、党长四百人在趣栅城外一字排开,命全县百姓都来围观。

宇文泰一声令下,刀砍斧剁,立刻将这四百人尽数斩首,血流满地,百姓震恐。

消息传得飞快,早已传至尉迟菩萨军中。

尉迟菩萨怒不可遏,立即率步骑两万返回,在渭水北岸列阵,准备将贺拔岳、宇文泰千刀万剐。

擒其县令二人,获甲首四百,杀掠其民以挑,菩萨率步骑二万至渭北。——《周书·卷十四·列传第六·》

贺拔岳只带李虎、宇文泰、寇洛、赵贵、侯莫陈崇等数十骑在渭水南岸隔河相望。

只见北岸尉迟普萨跃马驰骋,身后大军肃立,刀枪如林、队列严整,果然军容十分威严,绝不像往昔葛荣、邢杲、韩楼那般军纪松弛。

尉迟菩萨在北岸大骂:“贺拔岳,尔等残暴心性,杀害无辜百姓,必遭天谴!”

贺拔岳大声道:“这些人依附叛逆,本就死有余辜。你们为害国家,逼良为贼,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两人喋喋不休,一时间口水仗打得不亦乐乎。

贺拔岳太学出身,口才极佳,尉迟菩萨一介武人,不善言辞,被贺拔岳骂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无奈渭水浩大,无法强渡,只得捂住耳朵,叫手下一个伶牙俐齿之人代替自己与贺拔岳对骂。

这人在尉迟菩萨军中素有“最佳辩手”之称,当即兴高采烈,摇动如簧之舌,来与贺拔岳辩论。

贺拔岳大怒,道:“我和你们尉迟将军聊得正嗨,你是个什么东西,也配与我说话?”

那人仗着渭水开阔,有恃无恐,笑道:“怎么滴?我就说了,你奈我何?有本事打我呀?打我呀?”

贺拔岳气极反笑,回身对李虎、宇文泰道:“某家生平从未听过如此奇葩的诉求。”

众人大笑间,贺拔岳蓦然回身大喝,一箭射出。

那箭横跨渭水,如天外飞仙、如梦似幻,已正中那人咽喉,应弦而倒,满足了他心中所愿。

岳与菩萨隔水交言,菩萨令省事传语,岳怒曰:“我与菩萨言,卿是何人,与我对语?” 省事恃水,应答不逊。岳举弓射之,应弦而倒。——《周书·卷十四·列传第六·》

叛军哪见过如此神乎其技的箭术,顿时一阵骚动。

贺拔岳大喝:“劝尔等速速就降,否则此人就是你们的榜样!如若不服,明日决战!”

此时暮色渐起,两军收兵。

次日,贺拔岳秘密派遣李虎、寇洛等人各领数十名骑兵在渭水以南沿岸隐秘处埋伏,自率百余骑挑战。

尉迟普萨率军在北岸列阵,又是重复昨日的故事,继续互相问候对方女性长辈,殊无新意。

但贺拔岳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却向西行。

尉迟菩萨情不自禁,跟着一路向西,不知不觉已行出二十多里,来到一处水流浅缓之处。

贺拔岳见此处水浅,故作惊慌之色,大叫:“不好!”急忙勒马向东逃窜。

尉迟普萨狂喜:“你奶奶滴,骂得这么开心,看我抓住你,怎么整治得你欲仙欲死!”

也是欺贺拔岳兵少,当即不顾后军,径率三千骑兵跃马渡河,来追贺拔岳。

贺拔岳原本只有百骑,但一路东驰,原先设下的伏兵渐渐汇拢,已有数百。

尉迟普萨见他时有零散人马小股汇入,心道:“这就是所谓的伏兵吗?哈哈,不过如此!”于是放心追逐。

待驰至一处山岗,乱石满地,路窄难行,尉迟普萨骑兵只得减速鱼贯而行。

刚通过半数,就听一声鼓响,李虎率军自山岗杀下,拦腰将叛军截为两段,贺拔岳也陡然回身,杀入叛军之中。

尉迟普萨大惊失色,见贺拔岳身先士卒,势如猛虎,锐不可当,急忙命全军回撤。

无奈李虎率众占据高岗,死守山道,以一敌百,杀得身前尸积如山,叛军根本无法通过。

贺拔岳大呼:“下马跪降者不杀!”

叛军乱作一团,纷纷下马请降。

尉迟菩萨悔怒交加,索性抛开生死,催马来战贺拔岳。

斜刺里,侯莫陈崇一马驰出,长槊如龙,只一合,将尉迟菩萨击落马下,当场生擒。

其余叛军见状彻底绝望,尽数归降。

贺拔岳又将尉迟普萨押赴北岸示众,叛军步卒见主帅被擒,军心已乱,大半散去,余者尽降。

至水浅处,岳驰马东遁。贼弃步兵,轻骑追岳。岳依冈设伏,回与贼战,急击之,贼退。岳号令贼下马者,皆不听杀。贼悉投马,遂擒菩萨。——《周书·卷十四·列传第六·》

此战,贺拔岳用宇文泰之计,反客为主,诱敌深入,大破叛军。

不仅生擒尉迟菩萨,俘虏一万三千人,而且缴获战马、辎重、粮草无数,声名大噪,威震关陇!

正在围攻岐州的万俟丑奴惊闻尉迟菩萨兵败,顿时大惊,急忙撤去对岐州的包围,向北逃至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又在平亭(今甘肃泾川县北)布置防线守御。

尔朱天光率主力从长安出发,进至岐州,与贺拔岳会师,此时西征军已壮大至步骑三万。

泾川,正是此前北魏名将崔延伯战死之地(详见第20集《碧血黄沙》),台塬纵横,沟壑分割,万俟丑奴据险而守,尔朱天光多次进击却一时难以攻下。

宇文泰再次献计,尔朱天光采纳,命人远近散播消息,说天气渐热,不宜攻伐,打算退军,等到秋天凉爽后,再来攻打。

万俟丑奴听后信以为真,就将守军分散,以千人为一寨,在岐州以北的百里细川放牧,只留下他敕封的太尉侯伏侯元进率军五千留守。

贺拔岳见叛军分散,立即向尔朱天光建议,时机已至,应该立即进攻。

清晨,贺拔岳率轻骑突进,尔朱天光率主力后发,猛攻侯伏侯元进大营。

武川子弟铁骑驰骋,奋勇厮杀,狂呼酣战,有进无退。苦战一日,终于攻破侯伏侯元进大营,将侯伏侯元进生擒。

尔朱天光命将俘获的叛军尽数处斩,宇文泰力谏不可,主张将俘虏全部放还。

尔朱天光怒道:“攻打平亭死伤颇多,不杀不足以抚慰将士!你在趣栅连杀了四百多无辜百姓,现在为什么要可怜这些真正的叛军?”

宇文泰沉稳如山,沉声道:“此前杀人,如今放人,都是为了尽最大可能获胜。只要有利于我军减少伤亡,赢得胜利,什么事都可以做,既不能一昧嗜杀,也不可拘泥于仁义道德!”

尔朱天光语塞,贺拔岳极力赞成宇文泰所言,于是将俘虏全部放还。

果然,俘虏散归各寨,将官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一宣传,各处叛军斗志全消,官军所到之处,尽皆归降。

贺拔岳再接再厉,率军直扑泾州(今甘肃平凉泾川),伪泾州刺史俟(qi二声)几长贵摄于贺拔岳威名,开城投降,官军势如破竹,再下一城。

万俟丑奴见官军如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方寸大乱,当即率领残军打算逃回“都城”高平(今宁夏固原)。

贺拔岳不顾连日奋战的疲劳,咬牙率轻骑衔尾追击。每次万俟丑奴想列阵还击,都被以侯莫陈崇为前锋的武川子弟兵冲散,立足不稳,只能再逃。

一直逃到平凉长坑(今甘肃泾川北),万俟丑奴见奋勇追击的侯莫陈崇不过数百,实在是气不过。

“就你这点兵,追了我139.3公里,都过了几个收费站还不罢休,这也太过分了!我好歹也是个皇帝,老子不发威,你当我hellokitty吗?”

于是强行约束部队,要列阵抵抗这个可恶的侯莫陈崇。

叛军尚未布好阵势,侯莫陈崇又是一马当先驰入阵中,一把长槊疾如流光,矫似游龙,挡者无一合之敌。

万俟丑奴只见前方军阵如巨斧劈下,翻波排浪,分开两边,一个白袍银甲的小将跃马持槊已冲到眼前,正是侯莫陈崇。

万俟丑奴正待举刀来迎,被侯莫陈崇一槊将手中刀击飞,然后一把抓住丑奴腰中金带,轻轻提过夹在腋下,纵声长啸,声如龙吟,单手持槊杀出敌阵,三军辟易,无人敢挡。

尾随而至的贺拔岳一看,也不由得惊佩叹服:“我本以为天柱大将军已是天下无敌,没想到阿崇之勇,不在天柱大将军之下也!”

此战大获全胜,贺拔岳大喜之下,将万俟丑奴所乘的马匹和他的宝刀、金带全部赏给侯莫陈崇。

尉迟菩萨将兵向武功,(侯莫陈)崇力战破之,乘胜逐北,解岐州围。又赴百里细川,破贼帅侯伏侯元进栅。丑奴奔高平,崇轻骑逐北,至泾州长坑及之。

贼未成列,崇单骑入贼中,于马上生擒丑奴。于是大呼,众悉披靡,莫敢当之,遂大破之。岳以丑奴所乘马及宝剑金带赏崇。——《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大赵都城”高平听闻皇帝万俟丑奴全军覆没,人心离散,有人见机得快,就造起反来,将万俟丑奴敕封的太傅萧宝夤擒下,开城归降。

至此,为祸关陇八年之久的万俟丑奴之乱在贺拔岳的武川英豪雷霆一击之下,仅仅三个月就被平定了下去。

但仍有一支叛军,万俟丑奴的侄子,也就是前文献计击败崔延伯的叛军第一名将万俟道洛不肯归顺,率麾下六千余人逃入陇山(六盘山)打起了游击。

尔朱天光派心腹大将长孙邪利进剿,不料中了万俟道洛设下的埋伏,长孙邪利与万俟道洛交战,只三合,被道洛斩于马下。

尔朱天光大怒,再派督将大野树儿进击,与万俟道洛交战,只一合,又被道洛斩杀。

尔朱天光颇为烦恼,召集贺拔岳、侯莫陈悦及诸将商议。

侯莫陈悦见贺拔岳的武川系人马屡立奇功,自己相形见绌,早已十分不忿,就推荐李弼、豆卢宁出战。

军人楷模——李弼

尔朱天光也不欲贺拔岳立功太多,当即应允。

李弼、豆卢宁奉命出战,率军进入陇山,与万俟道洛大小十余战,沉着应对,不落下风。

作战时,李弼总是率先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叛军惊惧,都说:“莫挡李将军前。”

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

万俟道洛与李弼、豆卢宁交战,虽不分胜负,但他后继无援,不能持久,无奈只好投奔了据守水洛城(今甘肃平凉庄浪)的另一股叛军王庆云。

这个王庆云不过是一小股山贼草寇,在北魏末年遍地的叛军中,属于十八线小角色,根本上不了台盘。

但王庆云得到万俟道洛这员骁将,欣喜异常,以为有其相助,大事可成,也许是梁静茹给的勇气吧,便猪油蒙了心,居然悍然称帝。

结果称帝才半个月,李弼、豆卢宁大军追至水洛城。

王庆云与万俟道洛率众出城迎战,被豆卢宁一箭射中万俟道洛臂膀,叛军大败,官军乘势攻下了水洛城东城。

豆卢宁

王庆云与万俟道洛退保西城,但西城没有水源,兵众干渴,打算逃走。

李弼担心叛军四散而逃,不能一网打尽,就派人招降王庆云,并且说:"如果投降的事一时不能决定,你们今夜可慢慢商议,明早再告知我也不迟。"

又说:"我知道你们急需用水,我军可稍退,任你们取涧中溪水。"

王庆云部众知道有水可饮,便不再有突围之心。

李弼则暗中命军士连夜制作拒马枪,枪身长七尺,绕城布列。

拒马枪

当夜,王庆云、万俟道洛果然想趁夜突围,结果战马撞到拒马枪上,摔倒在地,伏兵杀出,将二人擒获。

王庆云的部众纷纷从城南奔出,又被密密麻麻的长枪所阻,走投无路,只好投降。

尔朱天光随后赶到,要报长孙邪利、大野树儿之仇,竟欲将降兵及满城民众一万七千人尽皆坑杀。

李弼认为杀降不祥,而且自己下过劝降令,降者不杀,这样做背信弃义,于是坚决反对。

但尔朱天光不听,李弼只能眼睁睁看着官军屠城,心中极为恼怒,几乎就要当场翻脸,斩杀尔朱天光。

这时宇文泰在场,私下拉住李弼,劝道:“景和兄盖世英豪,仁义素著,望兄善加保存,不可意气用事,将来希望有幸和您并肩作战,共创大业。”

李弼看着宇文泰真挚的眼神,一时间心中若有灵犀,颇有英雄重英雄之感,缓缓点头,不再作声。

至此,关陇大地尽皆收复,自六镇大乱以来北魏境内的所有叛乱全部平息!

消息传至晋州。

夕阳斜照下,晋州刺史高欢牵着自己九岁的儿子高澄立于城头,闲适中带着几分落寞,空负大志的眼神越过山野,投向无尽的苍茫,久久无言。

小小年纪就长得俊美异常的高澄轻声问:“阿爹,四海平定了,您不开心吗?”

高欢唇边露出一抹无奈的微笑,拍拍高澄的头道:“天下太平,阿爹怎么会不开心呢?”言罢,发出一声深长悠远的叹息。

身后,一袭白衣的娄昭君看着自己的夫婿,也随着轻轻叹了口气,走上前来,掩了掩高澄的衣襟,对高欢道:“起风了,回去吧。”

三人缓缓离去,在夕阳下,留下了长长的背影......。

未完待续,天下太平了,各位看官开心吗?呵呵,太平了就没我的事了,咱们明天精彩继续!

点赞、转发、打赏来一波呀!

相关问答

【写激动的词语,成语,急】作业帮

[回答]心喜若狂,手舞足蹈,欢天喜地,爽歪歪,乐哈哈,痛快.振奋人心欢欣鼓舞欢欣雀跃热情洋溢悲喜交集悲愤填膺百感交集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情不自禁...

下联: 悲歌 一曲香魂散,怎么对上联?

清泪两行花容失,悲歌一曲香魂散。上联;同窗三载共化蝶,下联;悲歌一曲香魂散。悲歌一曲香魂散,1西江月伤千百年。2胡杨望月三千年。

别董大古诗的全文注释_作业帮

[回答]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

狂飙诗句?

狂飙有关诗句,例如:摩挲舒长啸,狂飙振林木。——马占山《松林曲》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许有壬《水龙吟过黄河》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

【《别董大》】作业帮

[回答]《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别董大第一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

【别董大是一首什么诗?是赠别诗还是离别诗?】作业帮

[回答]应该是赠别诗撒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

你怎么看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直是让很多文人为之倾慕的一种风采。但需要知道的是,其中有真风度,也有假风度。一些真的名士所作所为自然是让人感觉敬佩,但其实更多的人并没有名...

古典诗歌赏析意象,自己打出2篇诗歌,并赏析其意象,谢谢(字数不...

[回答]【品评】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

帮忙找下10条古诗、谚语、俗语、古文中蕴藏的物理知识示例:“...

[回答]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2、...

带有“熊”字的古诗?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石龛》杜甫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