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 正文

志异征诛 光明文化周末·雅趣:青团里的春气息

光明文化周末·雅趣:青团里的春气息

【知味斋】

作者:卢恩俊(诗人)

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

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读着白居易的《寒食日过枣团店》,就想起在江南一个青团店,看到宣传视频播放白居易这首诗。诗里的“枣团店”居然成了“青团店”。后来方知这不足为怪,媒体常把两者搞混,商家也乐得如此。这种借古说今以讹传讹的趣闻误传,倒是体现了人们对青团的喜爱之情。青团是一种聚集着春天气息的美食,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要说古老,江南的青团子应该在唐之前就有了。

水彩插画 谷蔚然-GWR/绘

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还说:“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拌’,以厌时气。”有论者认为,这“龙舌拌”其工序和用料与后来的青团相似,也许是青团的前身。

春秋时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逸禄不仕,携母隐山,焚林俱死”。晋文公为纪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全国禁火、只吃冷食,形成寒食节俗。“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吴门竹枝词》里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的典故。明代朗瑛《七修类稿》:“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后变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清楚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制作也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如此看来,寒食这个本由纪念贤人而来的节日,无意中造就了一种美味。人们在祭祀之日,吃着美食,自然也会想起忠君孝母的介子推,这青团也就有了凝聚人心的正能量。怪不得到了唐朝,此俗推而广之,寒食清明并提为一,那青团子就成了更为广泛的寒食祭品和食品。

说到这里,就想起青团的另一种称谓。青团在旧时吴地民间有“三让青白团子”之称,吴人为纪念吴文化的宗祖泰伯而冠以此名。每年清明节祭奠时,吴人都用青白团子作为供品。内包三种馅料,吴语称“三酿”,谐音“三让”,寄托着当地百姓对先贤吴泰伯“三让天下”的颂扬。“青白”两种颜色,寓意泰伯一生清清白白。吴人有对联称:“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孔子在《论语》中曾高度评介:“太伯(古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江南小吃青团子,又裹上一层“谦让”的皮儿。

青团还有一种称谓叫青馃,也就是浙江、安徽、江西等地流行的时令风味小吃清明馃。青馃色泽用料与青团相似,只是大都呈三角形,所以又叫三折(角)馃。也有荷包蛋形状的,称为“荷叶馃”。还有月饼状的,是用印模做成的,上面印有漂亮的花纹或吉祥字样。在我眼里,最好看的是江西的长饺形清明馃,看上去像一弯绿莹莹的月亮。说起这“馃”,有的地区曰“粿”,比如潮汕和福州的清明团子分别叫朴籽粿和菠菠粿。而“馃”与北方人爱吃的馃子(油条)同一字,让我想起家乡山东的煎饼卷馃子。

青团在台州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青餣,是清明时节特有的小吃。在台州,过清明节像过大年一样,在外的人纷纷赶回老家祭祖扫墓。如果说“餣”具有饮食文化的味道,那么“馃”为“食”与“果”联合起来表示瓜果形状的糕点,尤其那青团的“团”(青团,也叫青圆子),别看朴素明了,可释为团结、团圆。团结聚集起那“青”(“青”是指野菜,如艾青、绵青、花青等不同品种),就成了散发春天气息的“圆满”了。何况那圆满里又包含着那么美好的寓意!在万物生长,清洁明丽的清明春日,吃着这样的美物,心里自然生长着正能量,怎会不春意盎然,精气神十足!

说到这里,又想起成都一带清明食俗里的“欢喜团子”,用线串起各种色彩的“欢喜团”,让人望之欢喜,食之忘忧。不由得让人暂时忘记“清明时节雨纷纷”,在心中升腾起一种欢喜之情。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9日 16版)

无锡泰伯庙

梅里村

江苏是先吴文化的发源地。三千年前,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吴国的都城就在无锡市梅村镇。

太伯,一作泰伯,姬姓,是周代诸侯国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据记载,泰伯的父亲古公亶父想传位给三子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为满足父亲的愿望,太伯和二弟仲雍出逃至荆蛮,建立国家号勾吴。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封泰伯曾孙仲奕于阎乡为伯爵。  太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泰伯庙楹联中认为泰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意思是泰伯公多次让位,让位三弟季历成就了八百年周天下,让位二弟仲雍成就了诸侯吴国。司马迁认为吴是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吴太伯世家》在《史记》的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经过历代修建的泰伯庙,成为一组庄严辉煌的群体建筑。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南是一广场,立有花岗岩石牌坊,名为“梅里古都”,上镌“至德高风”四字。广场中央有一座花岗岩高台,台上有一青铜鼎”德鼎“。广场北端是一三叠式照壁”德让天下“,两侧有”泰伯奔吴“砖雕,后面有一条小河,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旁一座明代牌坊”至德名邦“。桥后就是泰伯庙。

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

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棂星门后有院落厢房,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

正面是至德殿——泰伯大殿,殿前柱联: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面阔五间,内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像高4.5米,头戴冕旒,手捧玉圭,身穿玄衣纁裳,为商周古帝王服饰,。殿内有历代修庙碑记13块,其中有明王鏊的《重修泰伯庙记》、钱荣的《泰伯庙赡田记》。殿上高悬赵朴初所书"至德高风"匾额。

至德殿院内两边即是东西两庑,各九间。依时间先后依次塑有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祭、余昧、僚、阖闾、夫差、季札、子胥、专诸、孙武等28人像。

至德殿东面,韩国泰伯后裔捐款恢复了泰伯庙故井,旁边立有仿明式四面碑,介绍复井的缘由。

相传,农历下月初九是泰伯的生日,当地百姓自发前来祭奠泰伯。泰伯去世于农历三月初三,到时,百姓们腰束白色苎麻祭扫泰伯墓,并将在山上采集的鲜花献于墓前。

相关问答

“征”在文言文中的意思_作业帮

[回答]基本字义1.远行:.途.夫.人.衣.帆(远行的船).2.用武力制裁,讨伐:服(用力制服).讨.伐.战(出征作战).北战.3.召集:兵.募(招募兵士).集兵马.4.收集:税...

关于青团的古诗、典故?

古诗: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青团在旧时吴地民间有“三让青白团子”之称,吴人为纪念吴文化的宗祖泰伯而冠以此名。每年清明节祭奠...

鸿山十八景的故事?

鸿山十八景鸿山自古就有著名的“鸿山十八景”。十八景除天然景色外,多数是泰伯与梁鸿的遗迹,民间传说甚多。鸿山十八景的故事:泰伯墓泰伯墓,全国重点文物...

吴国第一代王是谁?

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

征的文言文意思?

征zhēng【动】(形声。从彳(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同本义〖goonajourney〗徴,正行也。从辵...

你知道泰伯历史上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吗?

导语泰伯,又称太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本应承嗣周部落君位,三让而不就,让于其弟季历,成就日后周文王的盛德。泰伯自己更是迁居江东,建国勾吴。纵...由...

天残岭聊斋原文出自?

原文应是《苗生》,《苗生》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文章描写了陕西岷州的书生龚生到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途中遇到虎精幻化成人的苗生后发生的一...

绸缪的意思_作业帮

[回答]1.紧密缠缚《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毛传:“绸缪,犹缠绵也.”孔颖达疏:“毛以为绸缪犹缠绵束薪之貌,言薪在田野之中,必缠...

聊斋志异 文言文翻译- 汇财吧专业问答

[回答]聊斋志异地震的译文悬赏分:0-解决时间:2006-2-123:28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

“鬼斧神工”的意思是什么?

做动词,表示用...意思:形容技艺精巧神妙,仿佛不是人工所能制作的。“斧”,普通话读音为fǔ,“斧”的基本含义为斧子,伐木工具,如斧柯;引申含义为用白与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