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寻隐·罗浮纪丨苏远鸣:罗浮山宗教地理研究(六)罗浮的起源
第三节 罗浮的起源
1. 漂移的山
不同于罗浮山脉的浮山,大部分漂浮的山一直都位于原地,人们之所以称呼他们为漂浮的山是因为这些山的浮水线会变化,而且它们具有足以浮出水面的海拔。但是我们在上文(参见本章第一节,1.)注意到,当洪水泛滥时,这些山或者岛屿会与河岸边分离,看起来就像是漂流走了。所以说,这是我们分析漂浮山的观念时需要保持的一个基本观念。
我们在此也需要讨论一些相对次要的议题,比如广东漂浮稻田的传说(见本章第一节,1.)和盗贼夺走人们耕种的稻田的异事(参见前文)。通常来说,漂浮的东西都是较小的物品,比如岩石或鼓[448]。然而有一个事例很奇怪:广东沿海有一座被认为是漂浮而来的岛屿。据说某个住在会稽的人在岛上藏了一件铁器,他后来在广东发现了这件铁器[449]。因此,人们认为这个小岛原本位于会稽地区,后来才从海上漂浮到了广东。
浮邱山(漂浮小丘的山)在广东地区非常著名。这是一个小土丘,高一丈五六尺,方圆四百步,距离城西仅数里。据说它曾经像浮丘一样立在水面上,四面都有像船夫用桨划出的痕迹标。六朝时期(宋初)有百二十岁老人陈崇艺言:儿时浮浮邱山足舟船数千,山四畔篙痕宛然,今浮邱距水四里余矣[450]。我们能否认为这种故事是对于淤积和冲击沉积物延伸海岸线的记忆,这种记忆以或多或少夸张的形式保留的下来。这种情况在三角洲地区很常见,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一座山会从海上漂来。
2. 浮山来自蓬莱
蓬莱是传说中的三大或五大仙岛之一,这一观念在《列子》、《史记》以及此后各种著作中都有记载。《列子》认为这些岛屿位于遥远的渤海以东,那里被认为是“北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渤海湾(golfe de Petchili,译按:北太平洋黄海、渤海湾一带)[451]。《史记》中也是将它们定位在这片海域,但不是很远[452]。这部作品也告诉我们,秦始皇曾经为了找到这些岛屿前往琅琊[453]。琅琊位于山东半岛南海岸,似乎并不是前往北海之中岛屿的好地方。事实上,人们眺望东海的地方是琅琊的观景台[454]。因此,这些仙岛的位置是否变化还存在疑问。需要注意的是,在罗浮传说中,人们常说浮山就是来自于东海。
关于仙岛的最宝贵也最为古老的文本是《列子》。它最先解释了上述岛屿的方位,它们位于中国与归墟之间,归墟是陆地与天空之水交汇之处,但是那里的海平面不会因此上升(译按: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需要注意的是漂浮山的概念和水位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无论水位是变化的还是恒定的,浮山都在那里测量水位。如果我们比较山的海拔与水位,就可以说明它们是浮动的了。)最初仙岛有五座,然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住在那里的仙圣深受其害,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于是命令北海神派十五只巨鳌来载它们。只有这样,岛屿才能维持固定。但是一个巨人来到了他们所在的地方,他把鱼线一甩就钓起了六只乌龟,并且将他们还回了自己的国家。这样其中两个岛屿就失去了支撑,漂向了北极并且沉入了大海[455]。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最早的神话传说也没有排除仙岛漂流的可能性,并且确实描述了两个仙岛漂走了。17世纪末的一位学者利用钓鳌的事件解释了蓬莱漂流到罗浮山的原因:“浮山在东海中为十洲三岛[456]之一,巨鳌戴之,兀然不移也。忽而龙伯之巨人一钓而连六鳌,遂泛泛东流入于南海,与罗山合。[457]”这显然是一种文学改编,仙岛传说仅仅讲到有岛屿脱离了它们,罗浮山传说也没有具体说明浮山如何脱离蓬莱(除了它暗指尧统治时期的洪水,参见本章第一节,2.)。
安期生传记是另一个与蓬莱体系相关的传说,以下是他的传记:“安期先生者,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出,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舄一双为报,曰: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即遣使者徐市[458]、卢生[459]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逢风波而还[460]。立祠阜乡亭海边十数处云。[461] ”我们还收集到一些关于他的其他信息,但是我们并不打算在此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这位仙人其实非常著名,他的名字已经进入了普遍的文学领域,例如经常使用的“浮丘公”一词。以前对于他的奉祀是在琅琊地区。而今,他在罗浮山中广为人知。晚近关于他的传记增加了以下这段情节:“齐人李少君自言,少好道,入泰山采药,修绝谷游世全身之术,道未成而病困于山林中,遇安期生,与神楼散一匕,服之即起。少君于是求给奴役师事之,遂将少君,东至赤城[462],南之罗浮,北至太行[463],西游玉门[464], 周流五岳,往返江川者,数十年。一旦告曰:我被元洲[465]召,即日当行,汝未应随我,今当舍去也。须臾有乘龙虎导数百人来迎,安期生乘羽车升天。少君遂还临淄市,寿数百岁。相传蓬莱山,三岛浮山其一也。安期生在罗浮时,尝采涧中菖蒲服之,至今故老指菖蒲涧为飞升处。《广州志》:白云山有鹤舒台,传为安期飞升处,聚龙冈北有蒲涧,涧生菖蒲一寸九节,安期生服之仙去。按:此乃郑安期,非安期生也。[466]”
罗浮山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段仙传证明了罗浮山的超自然来源。为什么安期生说他要去蓬莱的时候,实际上去了罗浮?显然,那是因为在他看来,罗浮就是蓬莱左股[467]。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这个传记反映了安期生的信仰最初是从山东开始的,之后传播到了广东地区。这可能是从琅琊地区坐船而来的移民带来的。也许我们还可以在浮山自东海漂来的传说中看到移民到来的记忆。
3. 浮山来自会稽
浮山来自会稽的传说与它来自蓬莱的传说同样历史悠久。最早提到这个观点的文献是徐道覆的《罗山记》,其中记载:“旧云浮山从会稽流来。[468]”这个文本可能晚于袁宏的《罗浮记》[469],《罗浮记》支撑蓬莱来源说。但是这并不足以断定哪个传说出现的时间更早。
会稽是一个真实的地理位置,而且非常有名,指的是位于浙江绍兴东南部的山区。该地区历史非常悠久,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它的名字来源于附近的山。会稽山有多个名称,其中有一些混淆。它最重要的名字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的一个事件:在那里,他将王子们会集(会)起来计算(计,发音同稽)他们的功绩[470]。这也是他被埋葬的地方。我们已经知道,他也是在这里得到战胜洪水的秘方(参见本章第一节,1.)。
如果我们查看中国的总体地图,就会在海岸线附近找到会稽,大约在广州到渤海湾之间的中间位置。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古代,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中华文明是在黄河平原上形成的,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版图逐渐扩大,直到占据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所有广阔领土。虽然会稽在很早的文献中就出现了,但是它直到战国时期才进入中国的势力范围,这是大约公元前5世纪,作为越国这个蛮夷国家的中心[471]。会稽是临海的,位于当时中国领地最南端。秦始皇建立帝国之后,打算巡视全境。史书记载他来到会稽,并从那里沿着海边向北行进[472]。这并不是说当时的人们不知道还有更南的地区:皇帝的军队和移民曾经在南海(广州)和象郡设置过新的郡县[473]。但是这些是非常遥远的附属地,是蛮夷之地的边境。想要到达那里非常的困难,而且只能通过山口的陆路到达[474]。在汉朝时期,中国的统治范围一直延伸到交趾(Tonkin,译按:今越南北圻,在法国殖民时期,法语名为Tonkin,东京),但是人们依然以会稽为基准衡量新领土的范围[475]。此后,会稽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南部大门的特殊地位。不过,人们依然将从北边的会稽到广东以及南部更远的大部分沿海地区的国家称之为越国(或百越)。
正是由于我们在前面指出的历史原因,会稽在宗教层面上被赋予了掌管南方的地位,与衡山类似,两山一同镇守南方。所以当秦始皇踏上我们刚才提到的巡游路线时,他说:“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476]”这些仪式在理论上是持续的,它们通常带有古老的色彩。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中国已经拥有了当前的疆域,在国家仪式中,依然将会稽作为南方的门户。在《隋书·礼仪志》的论述中,它被列为南镇[477]。同样的仪式还规定在会稽县界近海立祠,南海的祠则立在南海镇南(在广东地区)[478]。南山与东海相连,却与南海分离,显然这个地理认知是有偏差的。在唐代,南方的镇山依然是会稽,人们在越州(绍兴)祭祀会稽,在广东祭祀南海,而在莱州(位于山东半岛的北海岸附近)祭祀东海[479]。
这种仪式性的地理定位即使不是人为设定的,也至少是约定俗成的。虽然会稽被认为是在南方,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在东南方,但是人们不会忽略它真实的地理位置是在东方。
在谈到秦始皇远征时,《淮南子》说:“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甘肃)[480],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江西和广西)[481],北至飞狐、阳原(山西)。[482]”我们在此只对“东”字做注释:“会稽,山名也。浮石,随水高下,言不没,皆在辽西界。一说会稽山在太山下,封于太山,禅于会稽是也。[483]”这里说的会稽山应该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会稽山。有人认为“会稽或作沧海”。这个注释需要一些说明。代表中原军队前进的极点的北方、南方和西方三个方向都有两个地点,互相之间非常接近。那么,东方也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会稽距离辽西很远。我们又不可能找到另外一个会稽,但是代表东方的两个地点又确实距离很远。《史记》有一篇对应文本可以作为对照,它描述在秦始皇时期,帝国“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484],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485]”这两段文本在描述的时候带有截然不同的情绪。第一个文本哀叹“道路死人以沟量”。相反,第二个文本则是歌颂胜利。但是两者对于帝国疆域的描述大致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接纳他的观点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发现,郭璞《淮南子》注疏中提出的变体更具有说服力:他们向东至沧海与浮石(位于辽西)(译按:郭璞可能没有注过《淮南子》,但是曾引用《淮南子》注释《山海经》。)
然而,这个说法并不能让我们满意。会稽和沧海之间的混淆依然很难解释。如果文本中有“会稽”的字样,那么可能是作者或者后来的抄写者受到前后文的引导而写的。这可能上下文出现了两点:方位是东方,并且提到浮石。
在秦代,会稽并不是在中国的东部,而是在东南方。我们已经看到,相对于当时的海岸线,会稽确实很容易被划归到南方。可是文本却显示,更南方的地区当时已经被占领了。而且我们的作者生活在汉代,当时的疆域已经越过了会稽。所以,我们无法从这一点得到任何有效的结论。
我们再次回到“浮石”的问题。《山海经》(它的最终成书时间值得怀疑,但是一定不会比上述两个作品晚很多)在《南山经》一章中提供了关于会稽地区的描述。从会稽西方的句馀之山[486]开始,向东依次是浮玉之山、成山和会稽之山,其下多砆石[487]。尽管《山海经》的说法并不准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山与浮玉山都在会稽地区。我们认为,《淮南子》中会稽山与浮石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山海经》中会稽与浮玉山之间的联系来解释。
这座浮玉山是什么呢?我们起初很失望地发现郭璞并没有对其进行注释,但是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填补了这一空白:“《山海经》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谢康乐云:《山海经》浮玉之山,在句馀东五百里,便是句馀县之东山,乃应入海。句馀今在馀姚鸟道山西北,何由北望具区也,以为郭于地理甚昧矣。言洞庭南口有罗浮山,高三千六百丈,浮山东石楼下有两石鼓,叩之清越,所谓神钲者也。事备《罗浮山记》。会稽山宜直湖南,又有山阴溪水入焉。山阴西四十里有二溪,东溪广一丈九尺,冬暖夏冷;西溪广三丈五尺,冬冷夏暖。二溪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广五丈馀而温凉又杂,盖《山海经》所谓苕水也。北迳罗浮山而下注于太湖,故言出其阴,入于具区也。[488]”
为了理解《水经注》的这段话,我们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洞庭湖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位于湖南的洞庭湖,而是古太湖,也就是古具区。比郦道元更早的作者也证实了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比如震泽(3世纪末4世纪初[489])。郦道元认为《山海经》中所说的浮玉山在太湖以南不远处。所以他发现苕水流入这个湖中。然而他所提到的文本《罗浮山记》描述的无疑是广东的罗浮山,这一点可以从浮山石楼的这个细节中看出。因此,他给原本就已经混乱不堪的地理知识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混乱之处。不过他的错误只是更明显地展示了会稽与浮山(浮石、浮玉、罗浮山)的关系。
郦道元需要为他对《山海经》的解释负责,但是并不是他最先提出了罗浮山在洞庭以南的这个观点,因为他用了“言”这个字,说明他是根据前人观点而写的。我们曾经引用过5世纪上半叶的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他在《罗浮赋》中解释道:“客夜梦见延陵[490]茅山,在京之东南,明日得洞经[491]所载罗浮山事,云茅山在洞庭口,南通罗浮,正与梦中意相会,遂感而作……[492]”这里确实是我们所研究的在广东的罗浮山。诗歌中提到了朱明洞天,我们知道谢灵运经常去广东地区[493]。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仅是在梦中,而是在书中读到了相关信息,这说明这种地理概念有一定的传播性[494]。
会稽山距离大海不远。我们已经提到秦始皇曾经想要登上此山观望南海(尽管他所用的这个词不一定是指海洋[495],但是古代的会稽确实拥有海岸线),这就是为什么在晚近文本中,仙岛之一的瀛洲被认为是在会稽的对面,距离海岸不远,比如《指掌图记》,甚至我们翻译过的邹师正等人的作品也有类似说法(参见第一章,1.)。这种想法在更早的时候以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出来,《史记》的注疏中提到了位于东海的岛屿,秦始皇派遣徐福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并在岛上建立了一个大型的移民聚居地。即使在今天,也有文本认为来自这个岛的人与会稽有商贸往来[496]。
考虑到仙岛传说和古代中国人对于日本岛屿的模糊认知,我们认为距离日本最近的浙江北部沿海地区是这些传说的发源地之一。
4. 结论
罗浮山传说中浮山来源的两个版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前文说过(参见本节,2.),第二个版本并不比第一个版本更古老。但是第一种,也就是来自蓬莱的观点比第二种更著名,流传更广。无论如何,以浮山来自蓬莱为主题的诗歌数量远远超过浮山来自会稽的诗歌。我们必须承认,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知道浮山来自会稽这个说法。相对而言,浮山来自蓬莱仙岛的这个说法则被更多的人熟知,它更引人注目,而且也更符合罗浮山的传说。但是,如果我们把会稽起源说归结为混淆了会稽附近的浮玉山和广东罗浮山,那也是非常武断的。《水经注》的作者无疑混淆了浮玉山和广东罗浮山,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他有理由这么做,他的混淆是因为当时本身就出现了糅合罗浮与会稽的传说。在我们看来,这种混淆似乎是关于广州沿海地区会稽移民历史的记忆。但是我们目前只能提出这个假设,还无法做其他的验证工作。不过,通过这种假设,我们可以把两个起源版本联合起来。蓬莱是与山东的南部沿海有关,也让人联想到远行到遥远海岸的记忆。
——————————
注释:
[448]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一些浮动石头,这些石头是有声音的。在这种情况下,它必须是某种浮石(pierre ponce)。在《禹贡》中,有人说向帝王进贡了泗滨浮磬
《书经》,Couvreur翻译, p.69)。左思的《吴都赋》中也提到了浮石,并且与木筏(桴)相提并论(《文选,卷5,15a》)。注释解释说:“浮石,体虚轻浮,在海中,南海有之。”评论解释说,它们是漂浮在海上的空洞和轻质的石头。它们可以在“南海”中找到。《金楼子》 (卷5,13a,《知不足斋丛书》) 提到了以下内容: “重者应沈而有浮石之山,轻者当浮而有沈羽之水。”(这是围绕昆仑的弱水. 这个组合也见于《抱朴子》)《交州记》似乎已经引用了相同的浮石山,它位于朱崖(参见第61页,注释8):“有浮石山在海中,石虚轻可以磨脚,煮饮之止渴。”(《太平御览》,卷52,1b)另外一种浮石是龙涎香。《岭南杂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197a。越南也有一种浮岩(rochers flottants),体积与日俱增。Cf. Cadière,“ Croyances et pratiques religieuses des Annamites des environs de Hué”, II, Le culte des pierres,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BEFEO), XIX/2, p. 17, p. A 9.
[449] 《广东通志》,卷106,6b。译按:潮阳有白屿,自海浮来,后会稽人姓丁识之云会,藏铜熨斗于洲上,往取果得。
[450] 《南海县志》,卷7,6b。《广州府志》卷12,16a,中一个同类型的故事,但是是关于石头的:金鱼石大尺许,在火神庙前,相传庙前旧是大洋,石浮海面,潮不能没,今皆成田与地平矣。
[451]《列子》,卷5,Wieger翻译,p.131.
[452] 《史记》,卷28,5a;Chavann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t. III, p. 364. 关于仙岛的问题,参见Sugimoto N. et Mitarai M., Shên-shan (Divine Mountains) and Kuei-hsii (Bottomless Valley). (En japonais, résumé en anglais), in Tôhôgaku Ronshù, n° 2, mars 1954, p.63-84.
[453] 《史记》,卷6,8a。Chavann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t. II, p. 190.
[454] 《吴越春秋》,《四部丛刊》版,卷10,23a,关于琅琊台,参见Chavann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t. II, p. 144, п. 1.
[455]《列子》, 卷5,Wieger 翻译,p. 133.
[456] 三岛就是常见的三个仙岛,十洲是东方朔在《十洲记》中描述的。
[457] LFHP,卷10,24b。
[458] 关于徐市,参见Chavann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t. II, p. 190.
[459] 卢生,可能是《淮南子》中提到的卢敖。
[460] 《史记》,卷28,11b,百衲本。Chavann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t. 111. p.437.
[461] 《列仙传》,《道藏》,14b-15a。(Wieger, Canon taoïste, n° 291. Voir Pelliot, JA, 1912, p.149)
[462] 赤城是在浙江的天台。十大洞天之六。
[463] 太行,古代名山,位于山西。
[464] 玉门,或称玉门关,位于甘肃,靠近敦煌。
[465] 元洲或玄洲,《十洲记》的十洲之一。
[466] LFHP,卷4,1b-9a。
[467] 《浮山纪胜》,《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4帙,461a。
[468] 徐道覆,《罗山记》,《太平寰宇记》,卷261,3b。
[469] 《元和志》,卷34。
[470] 《吴越春秋》,卷6,8a。Chavann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I. I, p. 171, t. II, p. 132, n. 1.
[471] 《史记》,卷41,1a。《吴越春秋》,卷3。
[472] 《史记》,卷6,11b。Chavann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t. II, p. 184-186.
[473] 同上,卷6,9b。Chavannes, op. cit., t. Il, p. 168. Sur la commanderie do Siang. cf. H. Masporo, BEFEO, XVI/ 1, p.49-55 ; R.A. Stein, Le Lin-yi, p.202-208.
[474] Cf. L. Aurousseau. “La première conquête des pays annamites”, BEFEO, XXIII, p. 145 suiv.
[475] 参见《通典》,卷185,45b(鸿宝书局);《前汉书》,卷28b,16b,服虔的注释(3世纪末以前),其他注释者混淆了它们。
[476] 《史记》,卷6,11b,Chavann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t. II, p. 186.
[477] 开皇十四年的诏书,《隋书》,卷7,7b。
[478] 南海镇的这个表述并不清楚,南海当时是郡(commanderie),不是驻地(garnison)或者市井(marché),镇这个字也有固定的山的意思,但是人们没有说这个山是什么。
[479] 《通典》,卷46,60b,《前唐书》,卷24,1a。《新唐书》,卷15,6b。
[480] 临洮是长城的起点(参加《史记》,卷88,1a,蒙恬列传),因此这是一个流放的地方,罪人被流放于劳作(《史记》,卷6,2a)。狄道也在这一地区,目前仍有以此命名的县。
[481] 飞狐位于山西,是泰山以南的一座山。阳原是当地的一个县。这段话见于《淮南子》,卷13,8a。
[482] 所用的 "裨 "字肯定是 "禅 "的错误。校按:本条注释没有“禅”字,禅字在下一条。
[483] 《淮南子》说:“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淮南子》,卷11,8b)。古代所有圣王中,只有一个人是禅会稽,就是治水的大禹(参见《史记》,卷28,3a)。
[484] Cf. R. A. Stein, Le Lin-yi, p. 124-126.
[485] 《史记》,卷6,6a;Chavann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t. II, p. 135-137.
[486] 郭璞的注释认为这座山位于馀姚县之南,句余之北,更确切的说是句章之北(参见《后汉书》,卷3a,3b,引用的内容与郭璞的注释相同。另参见《水经注》,卷29,11a)。现代学者认为它位于宁波地区(毕沅,《山海经校证》,根据《元丰九域志》),或者面向湖州,也就是太湖以南(相同的注释见于《太平寰宇记》)。
[487] 《山海经笺疏》,卷1,8a。
[488] 《水经注》,卷29,6b-7a。
[489] 《文选》,卷5,32b-33a:两句平行的句子提到,一个是包山(或苞山),这是洞庭山的名字,另一个是洞庭湖的名字。注释引用了晋代《扬州记》说“太湖亦名洞庭”还有一部图记中说 “太湖中有苞山”。现代的地图显示,在太湖分别有东西两座洞庭山。
[490] 延陵是晋代的一个县,位于现在的江苏的丹阳以南。现代地图上,茅山位于这两个城市之间,位于连通太湖的支流的西部。
[491] “洞经”一词难以判断是指道教经典,还是某个标题中有这个词的书籍。
[492] LFHP,卷14,1a。这篇赋被保存在《异闻集续》,卷7,29b,这篇文章也被抄录在《北堂书钞》,卷158, 26a。
[493] 他在晚年被流放至此。参见《宋书》,卷67,14a。
[494] 有人可能会反对这种观点,茅山既不是洞庭也不是会稽。这确实是事实。但是只有茅山是延陵茅山时才是如此。从古籍中,我们可以看到,会稽的古名是茅山(《吴越春秋》,卷6,10a: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越绝书》,卷8,1a;《水经注》,卷10,11b:又有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为茅山。《史记》,卷28,3a,索引与正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南方的罗浮山(以及其他方向的地方)的沟通,既来自于太湖的洞庭山,也来自于茅山。
[495] 四海是指疆域之外的地方。参见M. Granet, La pensée chinoise, p. 92 ; Wang Yong 王庸. “Seu-hai ťong-k’ao 四海通考”, in Journal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n° 2, juillet. 1927.
[496] 《史记》,卷6,8a。《正义》,引《括地志》。7世纪的作品,同一篇论述中还引用了《外国图》,这是一个来自其他国家的表格,由吴国的一个人制作,根据该图,这个岛屿距离琅琊的海岸有万里。校按:“吴人《外国图》云:亶洲去琅琊万里。”原文:“《正义》:《括地志》云:亶洲在东海中,秦始皇使徐福将童男女入海求仙人,止在此州,共数万家。至今洲上人有至会稽市易者。”
苏远鸣(Michel Soymié,1924-2002),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讲席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宗教与文献,涉及民间宝卷、佛道关系等主题,尤其在整理伯希和所藏敦煌文献方面贡献巨大。
张琬容,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远东研究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集中于道教与民间信仰,法国汉学史。
一代情僧,情归何处,行云流水一孤僧曼殊诗选
文/方梦白
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本事诗》苏曼殊
鲁迅 曾说过:“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古怪的人,一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了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
鲁迅这个朋友就是一代情僧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中国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
苏曼殊幼年悲苦,因为母亲是日本人,他又是私生子,在那个年代受尽白眼和虐待。苏曼殊六岁时才被带回中国,却从此与母亲骨肉分离,成为永别。
苏曼殊在家里并没有感受到温暖,他曾经得过一场大病,家里人非但没有给他请医生医治,反而将他丢弃在柴房,任其自生自灭。直到他得到表兄林紫垣的资助,被送去日本横滨求学。
在日本期间,苏曼殊到他外祖父家,结识了一个日本姑娘菊子,两人一见钟情。
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苏曼殊的本家叔叔知道这事后,斥责苏曼殊败坏了苏家名声,并责问于菊子父母。那天苏曼殊于寒天霜露中,等了菊子一夜,却不见人来。他以为是菊子爽约,心中很是忿然,其实爱恨相生,有爱才有恨。但他不知情的是,菊子与他的恋情被曝光后,菊子受到了家人的监视。菊子知道与他终生无缘时,在当晚就跳海殉情了。
这件事,对苏曼殊打击很大,他开始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回到广州后,就到蒲涧寺剃度出了家。
不过,苏曼殊为人至情至性,寺庙的清规戒律,哪里约束得住他,不久,他就因为在寺庙里烤鸽子吃而被逐出了山门。从此开此着,半僧半俗的流离生活。
1909年,苏曼殊再次东渡日本寻母,在东京一场小型音乐会上邂逅了姿容天成,宛如空谷幽兰调筝艺伎百助枫子。
百助弹奏的古筝曲悠扬悲戚,触动苏曼殊满腹愁肠。
两人一番交谈,引为知音,百助对苏曼殊一见钟情,苏曼殊也将百助视为知音,互相爱慕。两人同居一夜,苏曼殊却什么也没有做。
当百助“多情欲嫁时”,苏曼殊却退缩了,最后遗憾地写下这首《本事诗》:
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在从日本回上海的船上,同行的好友陈独秀、邓以蛰等人问及此事,苏曼殊捧出了百助的种种发饰给他们看,等他们传阅完后,苏曼殊转身全部抛进了海里,失声痛哭。
即使很多年后,苏曼殊因想念百助枫子,又写下了《寄调筝人三首》:
一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二
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零二十年。
忏尽情丝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三
偷尝天女唇中露,几度临风拭泪痕。
日日思君令人老,孤窗无那正黄昏。
可见苏曼殊用情亦深,痛苦难言。苏曼殊的好友说他爱好美人和美食。
对美人,他曾经常出入妓院,在上海时,甚至还跟几个名流一起当评委,评选上海各大妓院的花魁。苏曼殊逛妓院的目的并不像大多数嫖客那样,只是因为他对女人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或许是因为他多愁善感的性格吧。
如果有哪个女人向他哭诉身世,他总会忍不住悲同身受,一起流泪,还要为那个女人写诗,甚至会把身上的钱全部掏给她。据好友后来的统计,发现他花在“青楼楚馆”上的钱竟然达到1800多元,而他买书的钱只有500元。
传说,有一次,苏曼殊经过一个车站时,看见一个美女正在等车,于是他兴致勃勃地要上前去搭讪。结果车来了,苏曼殊还没走到,那位美女已经上车而去。苏曼殊心急想追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把两颗门牙都撞没了,被好友们戏称为“无齿之徒”。
苏曼殊虽然喜欢美人,他交往过的女人也有三十多个,但是他从来不冒犯女人。据说,当年苏曼殊的葬礼上,除了一大群文人墨客外,还有一群穿着艳装的歌伎来为他送行。
苏曼殊的早逝,却是因为他的另一个爱好:美食。
他对美食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癫狂的地步,为了美食甚至忽视身体的健康。他曾经在日记中写下“日
食酥糖三十包”的话。可能是因为他的人生太苦,所以喜爱甜味吧。他曾经自称“糖僧”。
为了吃糖,苏曼殊曾经做过把嘴里的金牙敲下来换糖吃的奇事。
可惜,最后苏曼殊也因为暴饮暴食,得了严重的肠胃病。在他住院期间,医生劝他严控饮食,不可以吃糖。但是他却自己偷偷逃出医院,到街上大吃八宝饭、年糕、栗子和冰淇淋,最后导致肠胃病病情加重而死。
苏曼殊死后,他的护士在他的被子、枕头、床底下面发现了很多糖纸。
章太炎曾在《曼殊遗画弁言》中记载苏曼殊在日本时:“日饮冰五六斤,比晚不能动,人以为死,视之犹有气,明日复饮冰如故。”
柳亚子也回忆称:“余尝以芋头饼二十枚饷之,一夕都尽。明日腹痛弗能起。”
有很多人认为苏曼殊的一生,像一部世说新语般有趣,活得实在太精彩了。很多人都艳羡苏曼殊,走马狂歌,题诗纵酒的飘然生活,其实只是他们不懂苏曼殊的苦。
陈独秀曾说:“殊见举世污浊,遂起厌世心理,因而采取的自杀策略,所以乱吃乱喝,以求速死……在许多朋友中间,像曼殊这样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了。”
苏曼殊死后,被安葬在苏州的西泠桥边,正好与江南名妓苏小小墓南北相对,让人唏嘘不已。
他死后只留下了八字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苏曼殊的一生是苦的,看似行为癫狂,实则内心太苦,他曾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所以常常背人独坐,歌哭无常,被人称为“苏神经”。
就像他自己的诗里自述:“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著名诗人柳亚子曾经题诗评道:“鬓丝禅榻寻常死,凄绝南朝第一僧。”
收录苏曼殊的诗百首,与大家共赏,苏曼殊擅长绝句,诗作也以绝句占多。个人特别喜欢他的七言绝句,自然不加雕琢。
1
《本事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2
《本事诗》
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3
《本事诗》
淡扫蛾眉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
一杯颜色和双泪,写就梨花付与谁?
4
《本事诗》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5
《本事诗》
相怜病骨轻于蝶,梦入罗浮万里云。
赠尔多情诗一卷,他年重拾石榴裙。
6
《本事诗》
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锡归来悔晤卿。
我本负人今已矣,任他人作乐中筝。
7
《本事诗》
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间鸣。
我亦艰难多病日,哪堪重听八云筝。
8
《本事诗》
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9
《本事诗》
愧向尊前说报恩,香残玦黛浅含颦。
卿自无言侬已会,湘兰天女是前身。
10
《本事诗》
春水难量旧恨盈,桃腮檀口坐吹笙。
华严瀑布高千尺,不及卿卿爱我情。
11
《东居 九》
碧沼红莲水自流,涉江同上木兰舟。
可怜十五盈盈女,不信卢家有莫愁。
12
《东居 十》
灯飘珠箔玉筝秋,几曲回阑水上楼。
猛忆定庵哀怨句:“三生花草梦苏州”。
13
《吴门 九》
平原落日马萧萧,剩有山僧赋《大招》。
最是令人凄绝处,垂虹亭外柳波桥。
14
《海上 一》
绿窗新柳玉台旁,臂上犹闻菽乳香。
毕竟美人知爱国,自将银管学南唐。
15
《樱花落》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
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
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已灰。
16
《东居 一》
却下珠帘故故羞,浪持银烛照梳头。
玉阶人静情难诉,悄向星河觅女牛。
17
《海上 三》
水晶帘卷一灯昏,寂对河山叩国魂。
只是银莺羞不语,恐防重惹旧啼痕。
18
《吴门 一》
江南花草尽愁根,惹得吴娃笑语频。
独有伤心驴背客,暮烟疏雨过阊门。
19
《海上 二》
软红帘动月轮西,冰作阑干玉作梯。
寄语麻姑要珍重,凤楼迢递燕应迷。
20
《调筝人将行,出绡属绘《金粉江山图》,题》
乍听骊歌似有情,危弦远道客魂惊。
何心描画闲金粉,枯木寒山满故城。
21
《调筝人将行,出绡属绘《金粉江山图》,题》
送卿归去海潮生,点染生绢好赠行。
五里徘徊仍远别,未应辛苦为调筝。
22
《耶婆提病中,末公见示新作,伏枕奉答,兼呈旷》
君为塞上鸿,我为华亭鹤。
遥念旷处士,对花弄春爵。
良讯东海来,中有游仙作。
劝我加餐饭,规我近绰约。
炎蒸困露旅,南海何辽索。
上国亦已芜,黄星向西落。
青骊逝千里,瞻乌止谁屋。
江南春己晚,淑景付冥莫。
建业在何许,胡尘纷漠漠。
佳人不可期,皎月照罗幕。
九关日巳远,肝胆谁竟托?
愿得趋无生,长作投荒客。
竦身上须弥,四顾无崖崿。
我马已玄黄,梵土仍寥廓。
恒河去不息,悲风振林薄。
袖中有短书,思寄青飞雀。
远行恋俦侣,此志常落拓。
23
《游同泰寺与伍仲文联句》
赫赫同泰寺,妻妻玄武湖。(曼殊)
红莲冒污泽,绿盖掩青苑。(仲文)
幕府林葱蒨,钟山路盘纡。(曼殊)
苍翠明陵柏,清新古渡芦。(仲文)
天空任飞鸟,秋水涤今吾。(曼殊)
六代潜踪汉,三山古国吴。(仲文)
悠悠我思远,游子念归途。(曼殊)
掉头看北极,夕照挂浮图。(仲文)
24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25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孤灯引梦记朦胧,风雨邻庵夜半钟。
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
26
《吴门 二》
碧海云峰百万重,中原何处托孤踪?
春泥细雨吴趋地,又听寒山夜半钟。
27
《吴门 十一》
白水青山未尽思,人间天上两霏微。
轻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
28
《偶成》
人间花草太匆匆,春未残时花已空。
自是神仙沦小谪,不必惆怅忆芳容。
29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30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31
《东居 十二》
六幅潇湘曳画裙,灯前兰麝自氤氲。
扁舟容与知无计,兵火头陀泪满樽。
32
《吴门 三》
月华如水浸瑶阶,环佩声声扰梦怀。
记得吴王宫里事,春风一夜百花开。
33
《吴门 十》
碧城烟树小彤楼,杨柳东风系客舟。
故国已随春日尽,鹧鸪声急使人愁。
34
《题《担当山水册》》
一代遗民痛劫灰,闻师陡听笑声哀。
滇边山色俱无那,迸入苍浪泼墨来。
35
《东居 三》
罗襦换罢下西楼,豆蔻香温语不休。
说到年华更羞怯,水晶帘下学箜篌。
36
《东居 十一》
人间天上结离忧,翠袖红妆独倚楼。
凄绝蜀杨丝万缕,替人惜别亦生愁。
37
《东居 十九》
兰蕙芬芳总负伊,并肩携手纳凉时。
旧厢风月重相忆,十指纤纤擘荔枝。
38
《海上 七》
罗幕香残欲暮天,四山风雨总缠绵。
分明化石心难定,多谢云娘十幅笺。
39
《何处》
何处停侬油壁车,西陵终古即天涯。
拗莲捣麝欢情断,转绿回黄妄意赊。
玳瑁窗虚延冷月,芭蕉叶卷抱秋花。
伤心独向妆台照,瘦尽朱颜只自嗟。
40
《佳人》
佳人名小品,绝世已无俦。
横波翻泻泪,绿黛自生愁。
舞袖倾东海,纤腰惑九洲。
传歌如有诉,余转杂箜篌。
41
《春日》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42
《步元韵敬答云上人》
诸天花雨隔红尘,绝岛飘流一病身。
多少不平怀里事,未应辛苦作词人。
43
《步元韵敬答云上人》
旧游如梦劫前尘,寂寞南州负此生。
多谢素书珍重意,怜侬憔悴不如人。
44
《步元韵敬答云上人》
公子才华迥绝尘,海天廖阔寄闲身。
春来梦到三山未,手摘红樱拜美人。
45
《东居 五》
异国名香莫浪偷,窥帘一笑意偏幽。
明珠欲赠还惆怅,来岁双星怕引愁。
46
《东居 十四》
蝉翼轻纱束细腰,远山眉黛不能描。
谁知词客蓬山里,烟雨按台梦六朝。
47
《住西湖白云禅院》
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
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
48
《东来与慈亲相会,忽感刘三、天梅去我万里》
九年面壁成空相,万里归来一病身。
泪眼更谁愁似我,亲前犹自忆词人。
49
《东居 十五》
胭脂湖畔紫骝骄,流水栖鸦认小桥。
为向芭蕉问消息,朝朝红泪欲成潮。
50
《东居 十六》
珍重嫦娥白玉姿,人天携手两无期。
遗殊有恨终归海,睹物思人更可悲。
51
《吴门 八》
万树垂杨任好风,斑骓西向水田东。
莫道碧桃花独艳,淀山湖外夕阳红。
52
《海上 八》
星戴环佩月戴珰,一夜秋寒掩洞房。
莫道横塘秋露冷,残荷犹自盖鸳鸯。
53
《东居 十七》
谁怜一阕断肠词,摇落秋怀只自知。
况是异乡兼日暮,疏钟红叶坠相思。
54
《莫愁湖寓望》
清凉如美人,莫愁如明镜。
终日对凝妆,掩映万荷柄。
55
《晨起口占》
一炉香篆袅窗纱,紫燕寻巢识旧家。
莫怪东风无赖甚,春来吹发满庭花。
56
《代柯子柬少侯》
小楼春尽雨丝丝,孤负添香对语时。
宝镜有尘难见面,妆台红粉画谁眉?
57
《久欲南归罗浮不果,因望不二山有感, 聊书》
寒禽衰草伴愁颜,驻马垂杨望雪山。
远远孤飞天际鹤,云峰珠海几时还?
58
《水户观梅有寄》
偷尝天女唇中露,几度临风拭泪痕。
日日思君令人老,孤窗无语正黄昏。
59
《束装归省,道出泗土,会故友张君云雷亦归》
范滂有母终须养,张俭飘伶岂是归。
万里征程愁入梦,天南分手泪沾衣。
60
《东居 八》
折得黄花赠阿娇,暗抬星眼谢王乔。
轻车肥犊金铃响,深院何人弄碧箫?
61
《东居 十三》
银烛金杯映绿纱,空持倾国对流霞。
酡颜欲语娇无力,云髻新簪白玉花。
62
《吴门 六》
水驿山城尽可哀,梦中衰草凤凰台。
春色总怜歌舞地,万花缭乱为谁开?
63
《海上 四》
空言少据定难猜,欲把明珠寄上才。
闻道别来餐事减,晚妆犹待小鬟催。
64
《海上 五》
绮陌春寒压马嘶,落红狼藉印苔泥。
庄辞珍贶无由报,此别愁眉又复低。
65
《碧阑干》
碧阑干外遇婵娟,故弄云鬟不肯前。
问到年华更羞怯,背人偷指十三弦。
66
《南楼寺怀法忍》
万物逢摇落,姮娥耐九秋。
缟衣人不见,独上寺南楼。
67
《为玉鸾女弟绘扇》
日暮有佳人,独立潇湘浦。
疏柳尽含烟,似怜亡国苦。
68
《彦居士席上赠歌者贾碧云》
一曲凌波去,红莲礼白莲。
江南谁得似,犹忆李龟年。
69
《迟友》
云树高低迷古墟,问津何处觅长沮?
鱼郎引入林深处,轻叩柴扉问起居。
70
《读晦公见寄七律》
收拾禅心侍镜台,沾泥残絮有沉哀。
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劫后灰。
71
《寄广州晦公》
忽闻邻女艳阳歌,南国诗人近若何?
欲寄数行相问讯,落花如雨乱愁多。
72
《过莆田》
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
茅店冰旗直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73
《东居 十八》
槭槭秋林细雨过,天涯飘泊欲何之。
空山流水无人迹,何处蛾眉有怨词。
74
《以胭脂为画扇》
为君昔作伤心画,妙迹何劳劫火焚。
今日图成浑不似,胭脂和泪落纷纷。
75
《淀江道中口占》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76
《游不忍池示仲兄》
白妙轻罗薄几重,石栏桥畔小池东。
胡姬善解离人意,笑指芙渠寂寞红。
77
《失题二首》
禅心-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78
《失题二首》
斜插莲蓬美且鬈,曾教粉指印青编。
此后不知魂与梦,涉江同泛采莲船。
79
《西京步枫子韵》
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蓬二十年。
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80
《东居 四》
翡翠流苏白玉钩,夜凉如水待牵牛。
知否去年人去后,枕函红泪至今流。
81
《憩平原别邸赠玄玄》
狂歌走马遍天涯,斗酒黄鸡处士家。
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
82
《过平户廷平诞生处》
行人遥指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
极目神州余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
83
《题《拜伦集》》
秋风海上巳黄昏,独向遗篇吊拜伦。
词客飘蓬君与我,可能异域为招魂?
84
《题《雪莱集》(原译《师梨集》》
谁赠雪莱一曲歌?可怜心事正蹉跎。
琅玕欲报从何报?梦里依稀认眼波。
85
《东居 七》
秋千院落月如钩,为爱花荫懒上楼。
露湿红渠波底袜,自拈罗带淡蛾羞。
86
《吴门 五》
万户千门尽劫灰,吴姬含笑踏青来。
今日已无天下色,莫牵麋鹿上苏台!
87
《芳草》
芳草天涯人似梦,碧桃花下月如烟。
可怜罗带秋光薄,珍重萧郎解玉钿。
88
《花朝》
江头青放柳千条,知有东风送画桡。
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
89
《西湖韬光庵夜闻鹃声柬刘三》
刘三旧是多情种,浪迹烟波又一年。
近日诗肠饶几许?何妨伴我听啼鹃。
90
《吴门 四》
姑苏台畔夕阳斜,宝马金鞍翡翠车。
一自美人和泪去,河山终古是天涯。
91
《柬法忍》
来醉茎深露,胭脂画牡丹。
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
92
《代河合母氏题《曼殊画谱》》
月离中天云逐风,雁影凄凉落照中。
我望东海寄归信,儿到灵山第几重?
93
《柬金凤兼示刘三》
玉砌孤行夜有声,美人泪眼尚分明。
莫愁此夕情何限?指点荒烟锁石城。
94
《柬金凤兼示刘三》
生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胜。
多谢刘三问消息,尚留微命作诗僧。
95
《落日》
落日沧波远岛滨,悲笳一动独伤神。
谁知北海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
96
《东居 二》
流萤明灭夜悠悠,素女婵娟不耐秋。
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
97
《东居 六》
碧阑干外夜沉沉,斜倚云屏烛影深。
看取红酥浑欲滴,凤文双结是同心。
98
《吴门 七》
年华风柳共飘潇,酒醒天涯问六朝。
猛忆玉人明月下,悄无人处学吹箫。
99
《海上 六》
棠梨无限忆秋千,杨柳腰肢最可怜。
纵使有情还有泪,漫从人海说人天。
100
《东行别仲兄》
江城如画一倾杯,乍合仍离倍可哀。
此去孤舟明月夜,排云谁与望楼台。
101
《次韵奉答怀宁邓公》
相逢天女赠天书,暂住仙山莫问予。
曾遣素娥非别意,是空是色本无殊。
102
《集义山句怀金凤》
收将凤纸写相思,莫道人间总不知。
尽日伤心人不见,莫愁还自有愁时。
相关问答
罗浮 山要不要门票?罗浮山要门票,门票价格60元。罗浮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雄峙于岭南中南部,坐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惠州西湖。汉代司马迁曰:“罗浮汉佐...
去 罗浮 山一定要带的特产是什么?罗浮山特产有罗浮板栗酥、莲籽马蹄酥、核桃黑芝麻酥、罗浮桂花酥、罗浮黄皮山、甘草梅、话梅姜、低糖柚皮、利是果、佛手果、罗浮山米饼、五指毛桃酒等罗浮山...
桔、橙、橘有什么区别,该怎样区分?谢谢邀请!我记得自己在很小的时候,根本分不清楚桔子和橙子的区别,由于从小在北方农村长大,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吃到桔子。那个时候去别人家里串门,人...果...
什么品种的金桔优质?脆皮金桔:脆皮金桔原名融安滑皮金桔,产自广西柳州融安县,后引进到金桔商品果第一县桂林阳朔,改名为脆皮金桔。该品种优点:皮光滑无油泡,较硬,无味,果肉冰...罗浮...
李白和苏轼都是有哪些古诗_作业帮[回答]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咏苎萝山塞下曲六首静夜思望天门山夜宿山寺登金陵凤凰台长相思二首把酒问月独坐敬亭山...
柿子树如何盆栽?有什么好的方法?柿子树盆栽,首先,要培育矮霸的柿树挂果树桩,再进行移栽上盆定植养护管理。1.培育挂果的柿树矮桩①嫁接繁殖培育君迁子、野柿或华东油柿等实生壮苗作砧木,...
荔枝的寄语?初夏的晨光中,怀春的荔枝们,早早都苏醒了。坐破薄团卷帘笑,风光不减荔枝红。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初夏的晨光中,怀春的荔枝们,...
橘、橙、柑、柚的关系是什么?在此谈一下柑橘类果树的分类,希望能理清橘、橙、柑、柚的关系。柑橘在植物分类学上是指芸香科(Rutaceae),柑橘亚科,柑橘族,柑橘亚族以下的一群植物。依照...
金柑的优良品种有哪些?金柑优良的品种:(1)金豆又名山金柑、山橘、山金橘,野生小灌木,果圆形,大小如黄豆,味酸苦,不堪生食。(2)金柑,又名罗浮、金枣、牛奶金柑、枣橘、羊奶...金柑优...
金柑的优良品种有哪些?(1)金豆又名山金柑、山橘、山金橘,野生小灌木,果圆形,大小如黄豆,味酸苦,不堪生食。(2)金柑,又名罗浮、金枣、牛奶金柑、枣橘、羊奶橘,长实金柑。枝...(1)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