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学 正文

霜降春林花委地 【哈师大·霜降】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哈师大·霜降】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二十四节气-霜降

《谪居》

(白居易)

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01 节气由来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

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02

节气风俗

吃柿子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登高远眺

古时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气量和肺活量明显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情操。

扫墓祭祖

古时候,霜降时节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据《清通礼》中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03

节气养生

养生重点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霜降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因此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最好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养生知识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这时的进补佳品。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霜打过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

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闽台民间在霜降这天,要进食补品,闽南有句谚语“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降”。一些地方要吃红柿,认为这样可以御寒,能补骨。而泉州老人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的说法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寒降。”《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三国吴韦昭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也。”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END

关于我们

编辑 | 赵睿宁

审核 | 刘 哲 张雨鑫

责编 | 吴 孟 王 丁

监制 | 刘 强

微博 | 哈尔滨师范大学团委

邮箱 | hsdtwxc@163.com

联系电话 | 88060458

微信公众号 | 哈师大青年

哈师大团委网站 | http://tw1.hrbnu.edu.cn/

哈师大青年

hashida_tuanwei

天地有清霜

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霜月》

陆游的这句诗,为我们描述了初冬时节的景色。

儿时乡间,常常冬霜遍野。清晨早起,推开门,落霜了,地上浅浅一层,寒意迎面袭来。举目四望,远山近水,一片银光,莹白空阔,清简疏朗。霜天寒凉,天地简静,旷野岑寂,凛冽里一派“天净沙”的意境。

嘴里冒着热气,踩着白霜,徘徊于阡陌间,走在微霜小路上,脚下声响如秋虫呢喃 ,留下杂乱浅浅的足印。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这霜色就入了诗,蕴藉满满古意,诗经般古老。

其实,冬日除了纷纷白雪,霜天万里,也是别有情致让人回味久久的。你看,古诗里的白霜之美不亚于白雪之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从白露起,第一场霜就降下来了。这霜色穿越三千年时光,带着先民雾里看花、若隐若现的爱情意愿,清新淡然、朦胧神秘。白霜、芦荻、秋水、伊人交汇成一种旷达静谧的意境。那个宛在水中央的美丽倩影,迷蒙绰约,是一生一世回味不完的幸福和浪漫。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落月、啼乌、江枫、渔火、满天霜、不眠人,意韵浓郁,意境优美。霜色满天里的姑苏枫桥空灵旷远,美轮美奂,曼妙多姿,平添几份柔和与温婉。本来玉屑般的白霜给人一种素雅高洁的美感,但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这霜就有点“不妙”了。霜天的乌啼怎不令人心寒?在高手林立的唐代,张继凭着这千古不化的霜色,挤上了诗人排行榜。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客心洗流水”把“高山流水”的典故含蓄又很自然的表露出来;“余响入霜钟”用苏东坡《前赤壁赋》里“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诗意。不着痕迹,心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寒冷的霜钟。

让人惊艳的十个字,如旷世之音绕梁不绝,如一道清流在山涧中潺潺流淌。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他的这联诗清新明快。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白居易《谪居》

寒气凛然的阴冷山涧,只余留下烧过的松枝灰烬;霜露降落到春天的林地里,花儿全都凋零飘落到地上。霜意苍凉,是诗,是画,是曲,是韵,引人有所思,有所悟,终有所得。

白居易这联诗写出霜降时节山间的萧索景象,正与诗人遭遇贬谪的宦海波涛相呼应,也引发了“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的感慨,是作者对人生起伏无常的思索与感叹。

叶为诗者色,霜乃画之师。——方凤《咏霜叶寄皋羽善父》

寒霜,仿佛有着生命一般,无疑是大画家。乡村寒冷的清晨,窗子上的冰花,点线交错纵横,乡下的鹅儿、鸭儿、驴儿、牛儿、山脉、河流,无所不有;更有千枝万朵绚丽烂漫的春花,空灵碧透,剪影舒朗,如梦似幻,葳蕤一片,好一幅鬼斧神工的水墨丹青!

抬眼望对面的屋顶上,霜一笔笔地勾出茅草的形状,像才学素描的孩子,描画得格外认真仔细。屋脊线粗粗的,却格外分明地有着一条粗重的白棱。咬一口母亲递过来的烤地瓜,看一眼让你心灵悸动的冰雕画,是童年里最美好的诗与远方。

北风降霜松柏彫,天形惨澹光景销。——黄庭坚《古乐府白紵四时歌》

村庄里的炊烟轻舞,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淡蓝的烟雾里,乡野越显空旷无边。灰暗的天幕下,远近飘忽的鸡鸣犬吠里,高古凄寒的白霜,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寒冬荒野老树孤独图:伫立在寒风之中,清瘦的枝条傲然伸向冷冷的天空,与周边山色组成一道最古朴的风景,素描般简洁。

见雨露不喜,睹霜雪不惊。——李渔

霜天里的老树,静谧祥和。枝上筑有喜鹊窝,浸着温润柔软、宁静舒适。这老树冷也逍遥,孤也淡然,写满沧桑,疑是从宋画中走来的。

白雁南飞天欲霜。——鲁渊《重九》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柳永《倾杯·鹜落霜洲》

酷冷的寒霜、萧萧的风雨,意境萧索、悲凉。画面水雾弥漫,多了几分迷蒙之感,虽为景语,但其愁情已隐然言外。白霜沙洲,失群孤鹜,空中鸣叫,南飞雁影,更会生出莫名的纠结与怅惘,“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扑落满身寒霜,断了衣带,想系上它,手指头却冻僵硬了。这寒霜已结心中了。

江南雪不到,霜露满山村。

纸被欺毡厚,茅檐笑瓦温。

何曾凝沼渌,有意隔朝暾。

底日身无事,高眠不出门。

——宋·苏辙《咏霜二首·其一》

特别喜欢苏辙的《咏霜二首》。霜花深邃,明澈,神秘。人生的际遇也是如此,之所以能抛弃富贵荣华、虚名热闹,“高眠不出门”;是因为有值得遥望和奔赴的心灵“圣地”。

清霜欺客病,乘夜逼窗扉。

坐睡依炉暖,细声闻叶飞。

蕉絺空满箧,砧杵旋催衣。

起看庭前草,松筠未觉非。

——宋·苏辙《咏霜二首·其二》

“松筠”,喻节操坚贞。南朝齐王融 《奉和南海王殿下咏秋胡妻》诗云:

日月共为照,松筠俱以贞。

人如孤舟,颠簸起伏,纵有风刀霜剑、满目苍凉,青松翠竹的品格激励着自己坚守节操,越过生命中所有的寂寞霜寒。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的《咏柳》

在坎坷艰辛处,便有了松筠清芬无华的雅洁丰韵。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相关问答

二十四节气 霜降 的讲章?

霜降,是一年之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时节,夜晚的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零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