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认为哪场战役是转折点,国民党将“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帅克声明: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这场战役是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结束后,国民党高层陷入一片沮丧之中。刚卸任国民党军参谋总长的陈诚,当时正在医院治疗。他在得悉济南被解放军攻克后,这样写道:“勘乱时期的剿共军事,以(民国)三十七年(即1948年)九月下旬济南的失陷,作为一个转捩点”。“在此以前,可以说胜败之机犹未大定,国军努力的机会,还有争取的可能。但在此以后,显然已成江河日下之势,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众所周知,陈诚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是国民党资深的高级将领,是国民党著名的“土木系”的总头头,为何他作出济南战役是国民党的转折点,失败已无可挽回这一预言呢?
这么坚固大城市仅只守了8天便被攻克
对于守住济南这么一座孤城,国民党上下的信心并不足。这一点守城主将王耀武还是比较清醒的。他曾向蒋介石建议过放弃济南,但蒋介石更多考虑的是政治因素,再加上他认为,济南城防坚固,又有国民党的空中支援,应该能够坚持下去。因此,他断然拒绝了王耀武的请求。
尽管国民党高层判断济南可能不保,但他们绝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失陷。王耀武手下的师长曹振铎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抗战时也没有做过这样好的工事。就怕共军不敢来。如果来了,一定会把他们击败”。这话虽然狂了些,但对于济南如此坚固的工事,他们还是有一定自信心理的。
不过,最终的结果是,济南城外围的茂岭山、砚池山仅一天即被攻克,济南城仅8天就失陷。这个结果对蒋介石和陈诚来讲太有些意外了,打击也太大了。
与共产党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不同,国民党上至蒋介石,下至陈诚等诸多高级将领,在他们的固有思维定式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既是他们维系政权的表面支撑,也是他们心里的最后防线。一旦这个防线被击穿,他们便无可适从,自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了。
这样的一流名将依然不是解放军的对手
济南守城将领王耀武,可谓是国民党的名将,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称。这说明此人打仗很有一套。的确,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得非常铁血,带领他的七十四军东征西讨,令日军闻风丧胆。有人说,王耀武是黄埔系里最能打的将领之一。蒋介石对此人也一向很是倚重。
不仅是国民党军队对王耀武高度认可,在解放军内部,他的对手粟裕在莱芜战役总结和济南战役开打前也都提到了此人,并对他的作战指挥给予相当的评价,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济南战役结束后,新华社发表的经过刘少奇、周恩来修改,由毛泽东最后修改审定的题为《庆祝济南解放的伟大胜利》的社论当中,也提到了“还有国民党的有名将领王耀武指挥”。这些都说明,王耀武是国共都认可的能打的将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名的将领,在与华东我军的铁血较量中,仅支撑了8天便败下阵来,落得个被生俘的下场。这给陈诚等心理上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象王耀武这样的名将尚且如此,谁还能接着再打下去呢?
这么强大的增援力量就是不敢前往解围
本来,蒋介石也曾答应过王耀武,一旦济南开战,不但将有强大的空中支援(包括空投部队和补给),更有来自徐州强大的机动兵团的增援。增援集团将由国民党另一名将杜聿明指挥,包括邱清泉、黄百韬等悍将。按说,增援集团的阵容从指挥到部队的组成都是国民党军中的佼佼者。这应该让王耀武的心放到肚子里。
然而,济南战事一开,所谓的强大增援集团,在面对粟裕的强大阻援集团夹运河而阵时,他们表现得十分不积极。在王耀武的多次求救下,增援集团只是象征性地做个集结的样子。因为他们知道,以往的多次战事他们就是这样吃粟裕的亏。前不久的豫东战役,增援的区寿年就是这样被吃掉的。一向好打滑头仗的邱清泉等当然明白前车之鉴这个道理的。
面对国民党所谓的强大增援兵团犹豫不前,一向以精明聪明著称的陈诚当然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增援不利的问题,而是如他所写的那样,国民党军“已成江河日下之势,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解放战争以来,陈诚曾先后有过三次预言,一次是解放战争刚开打时,他即狂言: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的军队。1947年从杜聿明手中接手东北后,也曾扬言过:六个月内解决东北战事。然而,历史很快表明,陈诚的预言与实际结果大相径庭。
不过,这次的济南战役,他的预言到是清醒、冷静、客观了许多,后来的历史证明,他的这个预言还是很有些准头的。
主要参考文献:《陈诚先生回忆录》《王耀武:济南战役的回忆》《济南战役》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陈诚认为哪场战役是转折点,国民党将"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世人皆知陈诚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却不知他曾对国民党的命运做出惊人预言。1948年秋,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在山东大地上演,震惊了整个国民党高层。当时正在医院治疗的陈诚,得知战况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勘乱时期的剿共军事,以(民国)三十七年(即1948年)九月下旬济南的失陷,作为一个转折点"。"在此以前,可以说胜败之机犹未大定,国军努力的机会,还有争取的可能。但在此以后,显然已成江河日下之势,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这番话字字沉重,仿佛预示着国民党政权即将倾覆。究竟是什么样的战役,让陈诚如此悲观?为何他认为这场战役是国民党的转折点?这场战役的结果又给国民党带来了怎样的打击?
1948年9月,山东省会济南成为了国共两党角力的焦点。这座古老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成为了决定国民党命运的关键战场。
济南地处黄河下游,是连接华北与华东的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它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当时的局势下,济南更是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国民党在华北地区的重要据点。如果济南失守,国民党在华北的统治将面临严重威胁,进而影响整个战局的走向。
国民党对济南的防御准备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在城内外构筑了三道防线,总长度达100多公里。城内的建筑物被改造成坚固的防御工事,街道上布满了路障和碉堡。国民党在济南部署了约11万精锐部队,由著名将领王耀武统帅。王耀武曾在抗日战争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宁碰阎王,莫碰老王"。
蒋介石对济南的防御寄予厚望。他认为,凭借坚固的城防和精锐的部队,济南应该能够坚持相当长的时间。他还承诺,一旦战事吃紧,将派遣强大的空中支援和地面增援部队。这种信心不仅来自于济南的防御工事,更源于他对王耀武的信任。
然而,解放军的战略部署却远超国民党的预期。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和政委粟裕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们调集了35万大军,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解放军采取了"强攻、快打"的战术,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攻克济南,不给国民党援军以可乘之机。
9月16日,战役打响。解放军首先攻克了济南外围的茂岭山和砚池山,仅用一天时间就突破了外围防线。这一速度远远超出了国民党的预料,也打乱了他们的防御部署。随后,解放军对济南城发起了猛烈进攻。
城内的战斗异常激烈。解放军战士们不畏牺牲,勇往直前。他们采取了"裹住打"的战术,紧紧贴近敌人,使得国民党的空中支援和炮火难以发挥作用。解放军还充分利用了地形地物,灵活机动,逐步蚕食国民党的防线。
令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是,济南城内的形势急转直下。原本被认为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节节败退。王耀武指挥若定,但面对解放军的优势兵力和高昂士气,他的指挥才能也难以扭转战局。
更让国民党上下震惊的是,这场他们寄予厚望的战役仅仅持续了8天。9月24日,济南宣告解放。王耀武本人也在战斗中被俘。这个结果对国民党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座被认为固若金汤的重镇,一支被视为精锐的部队,在短短8天内就土崩瓦解,这不仅是军事上的重大失利,更是对国民党军心和士气的沉重打击。
济南的陷落,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国民党的信心。它标志着国民党在华北地区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更重要的是,它预示着整个战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正如陈诚所言,这场战役成为了国民党命运的转折点,此后的局势已经"狂澜既倒,无可挽回矣"。
在国民党的将领中,王耀武无疑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功在国民党军中堪称翘楚,甚至连对手也对他颇为敬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在济南战役中却落得被俘的下场,这对国民党军心的打击可想而知。
王耀武的军旅生涯始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作为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他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耀武率领他的第七十四军屡建战功。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他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取得胜利,为中国军队赢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正是在这场战役中,"宁碰阎王,莫碰老王"的说法开始流传,足见其战斗力之强。
1941年,王耀武又在豫南会战中表现出色。面对日军的优势火力,他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阻挡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河南省会郑州。这次战役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也让蒋介石对他更加倚重。
抗战胜利后,王耀武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兼山东绥靖公署主任。在内战初期,他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山东与共产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947年,他在莱芜战役中遭遇挫折,但并未影响他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相反,蒋介石认为他在山东的表现还算不错,继续委以重任。
1948年9月,济南战役爆发。作为守城主将,王耀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深知济南的战略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解放军的实力。在战役开始前,王耀武曾向蒋介石建议放弃济南,集中兵力防守其他要地。这一建议反映出他对形势的清醒判断,但却被蒋介石断然拒绝。
被迫接受守城任务的王耀武,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指挥。他调动11万大军,构筑了三道防线,将济南城打造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他的防御部署可谓用心良苦:外围设置了大量的炮兵阵地,城内的每条街道都布置了障碍物和碉堡,主要建筑物都被改造成了防御工事。
然而,面对解放军35万大军的猛烈进攻,王耀武的防御体系很快就出现了裂痕。解放军采取的"强攻、快打"战术,打乱了他的部署。外围阵地在一天之内就被突破,这让王耀武措手不及。
在城内战斗中,王耀武试图利用城市地形进行顽强抵抗。他命令部队在每条街道、每座建筑物都进行争夺,希望能够拖延时间,等待增援的到来。但解放军的"裹住打"战术极大地限制了他的指挥空间。国民党军队的空中和炮兵支援难以发挥作用,而解放军却能够灵活机动,逐步蚕食防线。
随着战斗的进行,王耀武逐渐陷入了被动。他的指挥所几次被迫转移,通信联络也频频中断。尽管如此,他仍然在努力组织防御,希望能够坚持到增援到来。但是,蒋介石承诺的增援却迟迟未到。
9月24日,济南城防彻底崩溃。王耀武在最后时刻仍在指挥残部抵抗,但最终还是难逃被俘的命运。当解放军将领把他押解到陈毅面前时,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名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王耀武的被俘对国民党军心的打击是巨大的。"宁碰阎王,莫碰老王"的神话就此破灭,国民党军队中的许多将领开始对胜利失去信心。更重要的是,王耀武的失败表明,即使是国民党最优秀的将领,在面对解放军时也难以取胜。这无疑加速了国民党军队的崩溃。
济南战役后,王耀武被关押在北京。1949年,他在狱中写下了《济南战役失败的教训》一文,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反思。这份文件后来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王耀武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国民党军队的命运:从不可一世到最终失败,仅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济南战役的胜利,不仅是解放军战斗力的体现,更是陈毅和粟裕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结晶。这对搭档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在济南战役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陈毅,这位出身四川富裕家庭的知识分子,在青年时期就投身革命。他的军事才能在长征和抗日战争中逐步显现。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军事指挥员之一。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他对山东地区的战略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
粟裕则是从农民家庭中走出来的军事天才。他在井冈山时期就跟随毛泽东和朱德学习军事,后来在新四军中崭露头角。粟裕以其精湛的战术运用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被誉为"小诸葛"。作为华东野战军的政委和副司令员,他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总能提出独到见解。
1948年夏,随着解放战争局势的发展,华东野战军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是继续南下打击国民党的精锐部队,还是转向北上解放济南?这个决策将直接影响整个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
陈毅和粟裕经过深入讨论,最终做出了北上济南的决定。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解放济南可以切断国民党在华北和华东之间的联系,为后续解放全国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济南是山东省会,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解放济南将极大地鼓舞军心士气;最后,他们认为国民党在济南的防御虽然强大,但仍有可乘之机。
决定做出后,陈毅和粟裕立即着手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他们调集了35万大军,其中包括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和山东纵队。这支庞大的军队被分成三个集团军,分别由陈士榘、宋时轮和许世友指挥。
为了确保胜利,陈毅和粟裕制定了一个周密的战略部署。他们决定采取"强攻、快打"的战术,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攻克济南,不给国民党援军以可乘之机。同时,他们还安排了部分部队在济南外围设置封锁线,防止敌军突围或增援。
在战前动员中,陈毅和粟裕向全军指出了济南战役的重要性。他们强调,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关乎全局的战略行动。他们要求全军上下团结一致,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投入战斗。
9月16日,战役打响。解放军的进攻速度远远超出了国民党的预期。仅用一天时间,外围防线就被突破。这一成果证明了陈毅和粟裕的战术选择是正确的。
在城市攻坚战中,陈毅和粟裕又展现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他们采取了"裹住打"的战术,要求部队紧贴敌人作战,以此来削弱敌人的火力优势。同时,他们还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如突击、迂回、包围等,不断瓦解敌人的防线。
战役进行到第三天,陈毅和粟裕发现国民党军队的抵抗比预期的要顽强。于是,他们果断调整了作战计划,增加了攻击的兵力和火力。这一决策使得解放军的攻势更加猛烈,国民党军队的防线开始大面积崩溃。
9月24日,济南宣告解放。这场战役仅用了8天时间就结束,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陈毅和粟裕的指挥才能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不仅准确把握了战略机遇,而且在战术运用上也显示出了高超的水平。
济南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成功,更是政治上的胜利。陈毅和粟裕在战后立即着手恢复济南的社会秩序,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他们还妥善处理了战俘问题,包括对王耀武等高级将领的政治争取工作,为后续的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毅和粟裕的成功,在于他们能够将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完美结合。他们不仅懂得如何打仗,更懂得为什么而战。济南战役的胜利,不仅改变了华东地区的军事格局,也为后续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奠定了基础,最终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济南战役的实施过程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军事艺术,展现了解放军在战略战术上的巨大进步。这场战役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兵力优势,更重要的是对战场态势的准确把握和灵活机动的战术运用。
战役开始前,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和副司令员粟裕对济南城防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和分析。他们发现,尽管国民党在济南布置了11万守军,构筑了三道防线,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外围防线虽然看似坚固,但实际上存在着不少漏洞。基于这一判断,陈毅和粟裕制定了"强攻、快打"的战略方针。
1948年9月16日,战役正式打响。华东野战军分三路向济南发起进攻。第一路军由陈士榘指挥,负责攻击济南北部;第二路军由宋时轮率领,主攻济南东部;第三路军在许世友的带领下,从南部展开进攻。这种三面包抄的战术设计,旨在迅速突破敌军外围防线,切断其退路。
战役第一天,解放军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攻势。陈士榘率领的部队在北线率先突破,攻占了济南北部的重要据点章丘。这一突破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也为其他两路军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宋时轮指挥的东线部队同样表现出色。他们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战术,将大部队分成多个小分队,从不同方向对敌军防线发起突击。这种战术不仅增加了攻击的灵活性,也让守军难以判断主攻方向,从而造成了防线的全面崩溃。
在南线,许世友的部队面临着较为强大的抵抗。国民党军队在此集中了大量兵力和火力,试图凭借地形优势阻挡解放军的进攻。面对这种情况,许世友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攻克关键据点,进而带动整条防线的突破。
仅仅一天的时间,解放军就突破了国民党精心构筑的外围防线。这一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也让国民党守军陷入了恐慌之中。
随着外围防线的崩溃,战斗很快进入了城市巷战阶段。在这个阶段,解放军展现出了高超的城市作战技能。他们采取了"裹住打"的战术,即紧贴敌人作战,以此来削弱敌人的火力优势。这种战术不仅有效地限制了国民党军队的活动空间,也大大降低了己方的伤亡。
在城市作战中,解放军还充分发挥了群众路线的优势。他们与当地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获得了大量有关敌军部署的情报。这些情报为解放军的进攻提供了重要指引,使得每一次攻击都能精准地打击敌人的要害。
战役进行到第三天,国民党守军的抵抗开始出现松动。在这种情况下,陈毅和粟裕决定加大攻势。他们调集了更多的兵力和火力,对济南城发起了全面进攻。这一决策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许多部队开始出现溃逃现象。
9月24日,济南城内的最后一批抵抗力量被清除。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济南绥靖公署主任王耀武被俘,标志着这场战役的胜利结束。整个战役仅用了8天时间就完成了,这在当时的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济南战役的胜利不仅体现在军事层面,更体现在政治层面。解放军在占领济南后,迅速恢复了社会秩序,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他们还妥善处理了俘虏问题,对国民党高级将领进行了政治争取工作,为后续战争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的成功实施,充分展现了解放军在战略战术上的成熟。他们不仅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更能在战场上灵活应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战术。这种能力在后续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最终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济南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局部战争的成功,更是对整个解放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这场战役的结果,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上都引发了连锁反应,为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军事层面,济南战役的胜利首先打破了国民党在华东地区的战略布局。济南作为山东省会,是国民党在华北和华东之间的重要枢纽。失去济南,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区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大大削弱了其战略机动能力。这为后续的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济南战役也是解放军由小规模游击战向大规模野战转变的重要标志。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攻坚能力和城市作战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为后续解放其他大中城市积累了宝贵经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济南战役中,解放军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这些装备的获得,极大地改善了解放军的武器配置,提高了其作战能力。据统计,仅在济南战役中,解放军就缴获了各种口径炮170余门,坦克装甲车30余辆,以及大量的轻重机枪和步枪。这些武器装备为后续的战斗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政治层面,济南战役的胜利对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内而言,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斗志,同时也动摇了国统区民众对国民党的信心。许多原本观望的中间势力,开始转向支持共产党。
对外而言,济南战役的胜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原本对中国革命持观望态度的国家,开始重新评估局势。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更是表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国际局势的发展。
在经济层面,济南的解放为共产党控制的区域带来了重要的经济资源。作为山东省会,济南拥有相对发达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这些资源的获得,为解放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是济南的纺织、机械等行业,在当时属于较为先进的产业。解放军接管这些产业后,迅速恢复了生产,为支援前线提供了大量物资。同时,济南的金融、商业等资源也为解放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济南战役的胜利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大批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加入。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济南作为文化教育中心,聚集了大量知识分子。这些人在济南解放后,纷纷选择留下来为新政权服务。他们的加入,为共产党的各项建设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社会层面,济南战役后解放军采取的政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放军在进城后,迅速恢复社会秩序,保护民众财产,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支持。特别是对战俘的宽大政策,更是体现了共产党的政治智慧。
以济南绥靖公署主任王耀武为代表的一批高级将领被俘后,受到了人道主义对待。这种做法不仅赢得了这些人的好感,也向其他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传递了积极信号,为后续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条件。
济南战役的胜利,还为解放军积累了宝贵的城市接管经验。在接管济南的过程中,解放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包括维持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安置难民等。这些经验在后续解放其他大中城市时得到了充分运用。
总的来说,济南战役的胜利不仅改变了华东地区的军事格局,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连锁反应。它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推动了解放战争向纵深发展,为最终取得全国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场战役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问答
狂澜既倒 什么意思?“狂澜既倒”意思是狂澜倾倒,比喻某种势力、风气发展凶猛,也比喻正气沦没。“狂澜既倒”出自宋代韩淲的《朝中措(约和卿、敬之持醪为文叔生朝)》,描绘了...
‘ 狂澜 ’是什么意思?_作业帮[最佳回答]狂澜kuánglán(1)[ragingwaves]∶巨大的波浪【解释】挽:挽回;狂澜:猛烈的大波浪.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出处】唐·韩愈《进学解》:“障百...
狂澜既倒 的近义词?没有近义词,不是词语。狂澜,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kuánglán,是指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也可来比喻剧烈的社会变动或大的动...
挽狂澜 于 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_作业帮[最佳回答]来源于唐·韩愈《昌黎先生集·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往.”
"挽 狂澜 于 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这句诗出自哪里?_作业帮[最佳回答]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比喻挽救事物于极危险的境地.文天祥千秋祭文天祥千秋祭
澜这个什么字是怎么读的?_作业帮[回答]不错澜lán(形声.从水,阑(lán)声.本义:大波浪)同本义[billow]澜,大波也.——《说文》大波为澜,小波为沦.——《尔雅》天下安澜.——《四子...
力挽 狂澜 于 既倒 全文诗句?“力挽狂澜于既倒”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全文诗句如下: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意思`】作业帮[回答]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你不想...
【业精于勤荒于嬉,这首诗的全文是什么?】作业帮[回答]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理解_作业帮[回答]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你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