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战争的民族情
本刊专稿 李苒每个白族家庭无论男女老少,一年一度总要去一次自己的“本主庙”。什么是“本主庙”?其实就是一个家族、村庄大家公认的先祖,但这个先祖并非是指血缘上的,多数是同姓,也有不同姓的大人物、英雄人物,本主更像是家族、村庄或者区域的守护神灵。是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平安幸福的保护神。
所以人们遇到各种大事,如婚丧喜庆、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等,都要到本主庙祷告,祈求本主保佑,如果应验了,还要去本主庙上香还愿,还愿回来要“大宴宾客”,本村的好友,外村的亲朋都要赏脸前来“同喜、恭贺”。前不久我就遇到单位职工家拜本主庙回来宴请宾客的喜事儿,我也沾光蹭了点喜庆。
南诏彝王大殿
每位前来贺喜的宾朋无一例外,都要提上一壶菜籽油为贺礼,不一会儿主家的住宅门口就摆满了一大片,我好生好奇,这么多油,一年也吃不完呀,放坏了怎么办?同事说,怎么会?用不了多久就送出去了。对,当前来捧场的人家里有事儿时,肯定要还礼的呀。
炊烟袅袅,热气腾腾,宾朋满座,欢声笑语。与其说是为了参拜本主、向本主还愿,倒不如说找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来一场乡里乡亲的大聚会、大狂欢。于是觥筹交错,杯盘狼藉,推杯换盏,一醉方休。
我没有随大流带菜籽油,而是拿了两瓶干红葡萄酒,本以为能喝上一瓶,给主人家留上一瓶,没成想三下五除二两瓶酒就喝了个底儿掉。直到很晚大家才尽欢而散,自始至终宾主无一人提起参拜本主庙许了什么愿,还了什么愿?可能是别人的隐私,我也不好开口问什么。
本主到底都是哪些人?生性好奇的我,不能不追根寻源弄个清楚。白族人信奉的本主名目繁杂,很多跟本家族、本地域、本村庄并无瓜葛。本主有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也有山神、龙王,甚至有动植物。
在苍山脚下,有一座著名的本主庙叫将军洞,是众多本主庙中名气很大,朝拜者众多的庙宇。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里供奉的本主居然是大唐前来讨伐南诏国,但却被南诏国击败,以至于全军覆灭,自杀身亡的李宓将军。
将军洞中的李宓雕像
大唐天宝12年间,大将李宓率7万大军第二次征伐南诏国,在攻打大理时,却战败自尽而死。当然其说法也不一,一说沉西洱河而死;二说被南诏国君主阁罗凤俘获;三说兵败后率少数将士回到长安。三说都有根据,《全唐文》中对此事的记录是,剑南留后李宓率军七万讨云南。次年,李宓挥军进逼至大和城(大理现存有遗址),遭到南诏、吐蕃联军合围,结果是三军皆没,元帅沉江。《新唐书》也有相同记载。此为沉江说的源头,流行最为广泛,目前大理人都奉此说。作为佐证,云南人尽皆知的《南诏德化碑》也记录了此事的始末:“汉又命前云南郡都督兼侍御史李宓……水陆俱进。进逼邆川。时神州都知兵马使论绮里徐(吐蕃将领)来救,已至巴山。我命大将军段附克等内外相应,犄角竞冲……三军溃败,元帅沉江”;
二是被俘说,《旧唐书》中说,李宓率军攻击南诏于西洱河,在粮尽军回时,马足陷于河桥,被南诏王阁罗凤擒获;
三是突围回到长安说,此说有大唐边塞诗人高适的诗作为佐证。诗云:“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收兵列亭侯,拓地弥西东。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在这首诗的前面,高适还写下了一段文字来说明写这首诗的动因:“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言之凿凿,毋庸置疑。这里面透漏出几个信息:一、天宝十一年,经杨国忠的推荐,李宓奉诏讨伐南诏国,他的进兵方向是涉海从越南进击;二、战争历时一年,李宓于第二年四月回到长安,从这次战争中让君子知道了朝廷的选贤任能和李宓将军的忠义;三、我(高适)自愧是李宓的老朋友,所以做了这首诗来记载(纪念)此事。
南诏德化碑
高适是李宓将军的老友,对李宓此战一无所知,胡乱发言写诗的可能性也不大,那么到底应当信谁呢?
李宓奉诏讨伐南诏是历史事实无疑,然后战败也无争论,到底是如高适所言“凯旋而归”,还是如《全唐文》和《新唐书》所说的战死沉降,抑或如《旧唐书》所言战败被俘呢?
“凯旋而归”显然不可能,这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无人相信。那么高适为何造此“谣言”呢?我认为高适没有造谣,是后人误读了高适的本意。高适的诗句表达了西南造反,朝廷震怒,于是下诏征讨,李宓军涉海从越南方向进击,战争历时一年,历经千辛万苦,(唐军)回到长安。经过此事,君子知道了朝廷的选贤任能和李宓将军的忠义。全诗只报道了李宓将军的出征,而回到长安的是谁,并未言明,联系诗歌前面短文的意思,恰恰暗示了李宓将军的以身殉职,“庙堂使能,李公效节”。朝廷有知人善任之举,李宓以身殉节,报效朝廷。而我一介书生,既不能给朝廷分忧,又不能助李宓一臂之力,真是愧对(忝)朝廷、老友。这是我对高适诗歌的独家见解。
那么新、旧唐书的不同记载又作何解释呢?
这样解释:李宓先前长期任云南太守和剑南留后,对南诏了解颇深,和当时的南诏统治者阁罗凤是朋友。对征伐南诏感到与情不和,与理不通,心中万分不愿,但圣命难违,勉强出征。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一诗中描写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悲惨回忆。诗云:“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爹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足见百姓对这场战争的抵制与痛恨。何也?因为南诏君主阁罗凤是个明君,一向对大唐友好恭顺,起兵反叛有不得已的原因,在此不详述。两军交战,唐军大败,主将李宓战败被俘,一代名将既无颜回国见江东父老,也无法面对老朋友阁罗凤,最终以投江自尽了此一生,既保持了名节,也以身死向老朋友做了交待。而阁罗凤也不愿打这场仗,并不想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赫赫战功,恰恰相反,战后阁罗凤在大理太和城立了一块名传千古的《南诏德化碑》,深切表达了不得已而叛唐的缘由。首先表述了自己的官职爵位乃大唐所赐:“王姓蒙,字阁罗凤,大唐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之长子也。”
南诏土主庙
“天宝七载,先王卽世,皇上念功旌孝,悼往抚存。遣中使黎敬义持节册袭云南王。长男凤迦异时年十岁,以天宝入朝,授鸿胪少卿,因册袭次,又加授上卿,兼阳瓜州、都知兵马大将。旣御厚眷,思竭忠诚。子弟朝不绝书,进献府无余月。将谓君臣一德,内外无欺。”历数大唐朝廷对南诏蒙氏王族的恩宠。阁罗凤还对臣属说,后世还要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让唐使)明白我的本心。
果然,30年后,阁罗凤的孙子即位,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异牟寻以不同的路线派出三路使者,带着丹砂、帛绢、黄金和当归等信物,象征赤心、柔服、坚定和永属等心愿,随同携带的绢书一封,前往长安。第二年的正月间,唐德宗十年(公元794年),唐与南诏会盟于神祠,立铁卷一式四份,南诏发誓与大唐永远和睦相亲。至此大唐与南诏40余年的争端画上句号,这就是著名的点苍山会盟。盟文恳切表达了南诏永远归顺唐朝的誓愿,自此大唐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赐金印“贞元册南诏印”。
不能不佩服南诏阁罗凤的深谋远虑。他无意叛唐,更不愿杀伐,不得已而兵戎相见,他见好就收。战后他将李宓将军遗体葬于苍山,并建李将军祠,供奉神位。阁罗凤又令收集唐军阵亡将士葬于南岸,刻碑勒石。落成之日,阁罗凤率军民前往祭奠,亲自致悼词曰:“君不正而朝纲乱,奸佞起而害忠良。生乃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呜呼悲哉!唐师阵亡兄弟!”。
综上所述,此次战事的真相是,李宓将军兵败被俘,而后趁人不备投河自尽,新旧唐书则是分别记载了此事,而阁罗凤为了顾全李宓将军的声望,更为了照顾和修复唐、诏关系,而含糊其辞。
这两次劳师远征,唐军共损失达十余万,大大损伤了唐帝国的国力,甚至可以认为直接导致了大唐的衰败和灭亡。滇池大观楼长联中有“宋挥玉斧”的典故,指的是大宋立国后,太祖赵匡胤手持玉斧,在地图上一划说:“我朝与大理国以大渡河为界,互不侵扰,以接受前朝国力消耗过重,以致灭国的教训”。
星拱楼
天宝元年,大唐帝国共有常备军约50万,分别由九镇节度区节度使管辖,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分别为河西、河东、安西、北庭、陇右、范阳、平卢、朔方和剑南。其中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一人就辖制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区,统兵18万另400人。而李宓将军所统辖的剑南节度区,总兵力才3万另900人。两次征伐南诏,损兵超过10万,相当于剑南军区总兵力的3倍以上,这种损耗,大唐焉能不动摇国本?安禄山借机而反是在情理之中。所以说,认为这两次远征是大唐走向灭亡的导火索一点也不为过。
实际上,在李宓将军率军远征大败的第二年,就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王朝自此由盛转衰,直至灭亡。
遵照圣旨,李宓挥兵南诏,后又兵败洱海,有战争就必有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大理人却以德报怨,将其奉为本主,世世代代祭拜供奉,这是怎样的一种博大胸襟,这样的民族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责任编辑:王勤亮
唐代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创作背景:
根据诗前小序可知: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杨国忠奏请由李宓出征南诏。此战异常艰苦,转战行程达数万里之遥。几经周折,李宓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四月回到长安,向诗人自述其征战之惨烈,诗人为之感动而作此诗。
高适简介: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李云南征蛮诗注释:
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杨公:即杨国忠。交趾:古县名,在今越南河内西北。百王:历代帝王。庙堂:朝廷。忝:有愧于。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
赫斯怒:勃然大怒。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节制:节度使的简称,即杨国忠。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天海:洱海,在今云南大理、洱源两县市间。
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梯巘:险峻的山。
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
北户:房门北向,古代交趾一带习俗,指南越之地。
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蜂趸:代指南蛮军队。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
精诚动白日,愤薄连苍穹。
动白日:典出《史记·邹阳列传》。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晡:申时。僰僮:被掠卖为童仆的僰人。
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
亭堠:瞭望的岗楼建筑。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
饬躬:整饬其身,端正其心。
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
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交州:交趾郡。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
孙吴:著名军事家孙武和吴起。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
谢:惭愧。深衷:内心,衷情。
高适的主要作品有:
别董大二首·其一、醉后赠张九旭、除夜作、送李侍御赴安西、营州歌、金城北楼、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燕歌行、塞上听吹笛、听张立本女吟、送郑侍御谪闽中、别董大二首·其二、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蓟中作、入昌松东界山行、送蹇秀才赴临洮、自蓟北归、送董判官、送魏八、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 塞上闻笛、赴彭州山行之作、别董大二首、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送杨山人归嵩阳、夜别韦司士、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宋中送族侄式颜、别韦参军、古大梁行等。
《李云南征蛮诗》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问答
好听的沟河名称?名字好听的小溪或者河流吗?那简直不要太多,以下是不完全列举:我国河流:1.若羌河2.玉龙喀什河3.伊春河4.李仙江5.墨江6.瑞丽江7.精奇里江8.净月河9...
【求《三国演义》1至90回的分回概括,每回概括100字左右~用100...[回答]第一回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第二回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
出师表文言文_作业帮[回答]前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
三国演义总标题怎写?第001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002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第003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第004回废汉帝陈留践...
明天因为有事想请假,但是因为是周六周日,单位不给假,这种...找法网咨询助手官方当前在线继续咨询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继续咨询我,获取律师更专业...
求《出师表》全文及解释?_作业帮[回答]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出师表简单译文,字数不要太多啦_作业帮[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
初三语文上册出师表_作业帮[回答]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
“临危受命”是不是出自《出师表》_作业帮[回答]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在危难之际接受...
求中学语文教科书内,三国时期的课文,越全越好_作业帮[回答]《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