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是西夏人的地盘,岳飞在《满江红》为何要“踏破贺兰山缺”
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是每个读过书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词作,但是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岳飞一生念念不忘“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为什么在《满江红》一词中却写下了“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的诗句呢?
要知道黄龙府和贺兰山在方向上正好相反呀——前者在今天的东北腹地(具体说是吉林省农安县),后者则位于西北地区的宁夏。
据署名徐有贞的文章所言,岳飞的《满江红•写怀》还有一个姊妹篇叫《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笔者以为,祝允哲此人正是解开上述疑问的关键所在。咱们先来欣赏一下岳元帅的几乎不为人知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 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 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 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在《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中,我们可以读到非常熟悉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还能看到驾长车踏破的对象不是“贺兰山缺”,而是“金城门阙”,金城者,金国都城也,也就是“直捣黄龙府”中的黄龙府。
但是,在祝允哲为唱和岳飞而填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和“贺兰山缺”相近的“贺兰山窟”。祝允哲的这首唱和之作名为《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全词如下: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 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 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 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 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 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为什么祝允哲偏爱贺兰山呢?因为他的父亲祝臣曾经活跃在抵御西夏侵略的战场上,而贺兰山正是西夏的重要屏障。在浙江省江山市,有一座建于唐朝初期的千年书院,名为江郎书院,创立者就是祝允哲的先祖,唐代大儒祝东山和他的儿子祝钦明。根据江郎书院的历史资料记载,祝允哲的父亲祝臣在宋哲宗时曾任兵部尚书,因率军防御西夏有功赠少师上柱国,封宣国公。祝允哲虽然身为名将之子,却是凭科举进入仕途的。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祝允哲进士及第,后来曾任武翊卫大制参,靖康年间(1126-1127年)先后督理江广粮饷,提督荆襄军务。南宋初期,祝允哲奉韩世忠之命屯兵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与岳飞并肩抗金。岳飞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和祝允哲的《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应该都是在此期间写成的。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离开江州北伐金国,和祝允哲挥泪而别。一个骤雨初歇的夜晚,已经到达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岳飞想起了当初和祝允哲把酒临风,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心潮翻滚,热血沸腾,于是取出那两首《满江红》,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吟咏品味,微醺之际,岳飞脑海中浮现出一阙新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于是,一首震铄古今,流芳百世的著名词作横空出世了。虽然岳飞和祝允哲在江州分别后再也没有见面,但他们的缘分并没有就此止步。绍兴十一年 (1141年),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等遭奸相秦桧陷害被打入深牢大狱,祝允哲得到消息后,含悲忍愤写成《乞保良将疏》,上奏宋高宗赵构,愿以全家70余口保岳飞父子无罪,并请斩误国奸臣。
令人遗憾而愤怒的是,皇帝昏庸,奸相弄权,一片忠心的祝允哲不但没救下岳飞父子,自己还被贬为潮州推官。当祝允哲南下途经富阳时,传来了岳飞父子遇害的噩耗,他又惊又悲,昏厥于地,几天后悲愤辞世,葬在了富阳的白升山。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满江红·写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解
对岳飞《满江红·写怀》“长车”一词,一般宋词注本大多解释为“战车”,《汉语大辞典》“长车”条解释为“古时的兵车”,所举例句就是这两句。同时又说“参见‘长毂’”。显然认为“长毂”是“长车”的同义词。《汉语大辞典》“长毂”条之第二项释义:“指兵车。《左传·昭公五年》:‘长毂九百。’杜预注:‘长毂,戎车也,县百乘。’”汉刘向《说苑》卷八《尊贤》: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隄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8页)
“长毂”在上文中出现了两次,详检诸本,可知宋咸淳元年(1265)镇江府学刻元明递修本《说苑》、元大德七年(1303)云谦刻本《校正刘向说苑》以及《四部丛刊》影明抄本《说苑》,皆是如此。但《文学遗产》杂志1980年第1期刊发的补白短文《“长车”考》引《说苑》这段文字,“长毂八百乘”作“长车八百乘”,于是作者构建了“长车”与“长毂”的等同关系,并由此确定《满江红》的“长车”就是“战车”(《汉语大辞典》从1986年11月开始出版,其对“长车”的解释可能受到了此文的影响),随后该文进一步解释说:据《周礼·考工记·车人》说:“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欲长毂;短毂则利,长毂则安。”可见“长毂”与“短毂”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沼泽之地行军打仗,则用“短毂”,“短毂”便利。在山地行军打仗,则用“长毂”,“长毂”安全。
看来,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长车”,正是“长毂”,是一种爬山打仗的战车。
什么样的战车能够“爬山打仗”呢?面对巍峨高峻、连绵起伏的贺兰山,现代的坦克车恐怕都会无能为力,就别说马拉的战车了,可见此种解说纯属想当然;而擅改古籍原文以为己用,这种做法就更不可取了。无论如何,这篇短文试图对“长车”作出圆满的解释,其问题意识还是值得肯定的。
车战在宋代已经是过时的作战方式,当时的战车基本上处于被淘汰的状态,虽然个别人有意在复古的兵车设计(如“许彦圭式”),也获得了皇帝的批准(参见《宋史》卷197《兵志》),但当时军队并未列装,更未在实战中使用。当然,军队运输物资是离不开车的。宋王迈(1184-1248)《与薛都总启》有“董卫兵之戍,长车驱蜀道以不辞”云云(《全宋文》,第324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这里说的“长车”就是宋代军用的运输车。至于这种长车在当时是否有规范统一的制式,则不得而知。关于长车作为制式军用运输车的明确记载,见于《明史》卷九十二《兵志》,由其“外以长车二十,载大小将军铳”的表述可知,这种长车是用于搭载火器的专门运输车。
总之,“长车”是为军队服务的运输车,因为没有强大迅捷、充分有力的后勤保障,任何军事行动都是难以取胜的。这就是“驾长车踏破”与“贺兰山缺”的内在联系。当然,这两句词表现的是作者对打败强敌和收复失地的一种艺术想象。而在此想象中,“驾长车”三字是有军事依据的,不了解军队情况的人说不出来。
至于“踏破贺兰山缺”,则纯属文学虚构,非谙熟相关诗学传统者写不出来。宋邵伯温(1055-1134)《邵氏闻见录》卷十六载:
姚嗣宗字因叔,华阴人,豪放能文章,喜谈兵。尝作诗曰:“踏破贺兰石,扫清西海尘。布衣有此志,可惜作穷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5页)
姚嗣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前后在世。“踏破贺兰石”正是隐藏在“踏破贺兰山缺”中的“前文本”。宋神宗赵顼(1048-1085)《祭狄青文赞》云:
狄青乃出,捐躯效力,所向无前,踏贺兰石。(《全宋文》,第308册,第107页)
贺兰石就是贺兰山。在北宋诗人的笔下,这种与贺兰山自然风物有关的书写,或象征着威武的军人风姿,如张耒(1054-1114)《送刘季孙守隰州》诗,有云:
君家将军本逢掖,叱咤西摧贺兰石。(《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37页)
周邦彦(1056-1121)《薛侯马》诗曰:
焉知不将万人行,横槊秋风贺兰道。(同上,第13423页)
或象征着在塞外建立不朽功名的志向,如黄庶(1019-1058)《送李室长庆州宁觐》诗,有云:
我生南方长诗书,爱国区区肺如炙。欲于塞外勒姓名,往往夜梦贺兰石。(同上,第5501页)
黄庶即黄庭坚之父。元丰三年(1080),高忱所作《鄜延路重修廨宇记》曰:
思踏贺兰之积雪,扫沙漠之氛尘。(《全宋文》,第100册,第101页)
踏雪贺兰,比脚踏贺兰石和走马贺兰道更为奇绝更为浪漫,但意义都是一样的。北宋诗人喜欢以书写贺兰风物表达个人的特殊情志,这与北宋和西夏的冲突当然有一定关系;但就文学传统而言,这种表达英雄精神的“贺兰山诗歌书写”实由王维的名篇《老将行》开疆奠基: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57页)
王摩诘是贺兰山的亲历者,《使至塞上》诗称“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全唐诗》,第1279页),居延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其东南与阿拉善右旗相接,是为贺兰山所在地,故蒙古人又称贺兰山为阿拉善山。王摩诘到达居延之前,必先经过贺兰山。所以,贺兰山呈现于王摩诘的诗笔之下绝非偶然。
“贺兰山缺”的“山缺”是一个常见于宋人诗词中的诗性语词,例如: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欧阳修《玉楼春》其五,《全宋词》,第132页)/红叶飞时,青山缺处,云横秋影斜阳。(葛郯《满庭霜·宴黄仲秉镇江守》,《全宋词》,第1543页)/青山缺处如玉玦,潮头飞来打双阙。(杨万里《题南海东庙》,《全宋诗》,第26312页)/云补青山缺,琴销白日长。(叶绍翁《寓居》其一,《全宋诗》,第35136页)
可见诗人们都善于在山缺之处发现美。换言之,“山缺”是一种可以吸引诗人眼光并激发其审美情怀的富有包容性的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特殊的诗歌意象;而在《满江红·写怀》作者的艺术想象中,它也存在于遥远的贺兰山,既然如此,那又何必“踏破”呢?说“踏破贺兰石”可以,说“踏破贺兰山”也可以,唯独说“踏破贺兰山缺”不可以,为什么?因为“山缺”这一美丽意象,绝对不应也不能成为“踏破”的对象,换言之,“踏破”与“山缺”是不搭的。料想“山缺”一词,不过是作者借来凑韵而已,小小失误,不必深责。事实上,《满江红》那“驾长车”的壮美词句已经融入了明代文学的廊庑,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关注:
驾长车事远征,执金戈耀日明,兴亡总害生民命。龙韬已破千山暗,虎斗空余万壑腥,着后世为谈柄。没地里竿头弄巧,火上擎冰。(李开先《七煞》,《全明散曲》,齐鲁书社2016年版,第2106页)
或许,在接受美学的意义上,这首散曲客观上也彰显了《满江红·写怀》在嘉靖诗坛登堂入室的事实。但在李开先(1502-1568)这位诗人的眼中,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中只有血与火,只有刀光与剑影,只有流离失所、受苦受难的人民;而以极少数权贵利益为核心的充满罪恶的“龙韬虎斗”,也只不过是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柄而已,如同小丑演戏一样,永远不会焕发荣光。好个嘉靖才子李开先!
相关问答
踏破 贺兰山缺 什么典故?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满江红踏破 贺兰山缺 什么意思?满江红踏破贺兰山缺是一句中国传统成语,出自《水浒传》。原意是比喻军队踏越险峻、艰难的山路,表示勇往直前、胆大心细、果断而有力的行动。也形象地表达了人...
岳飞满江红中“踏破 贺兰山缺 ”的“缺”是什么意思?读第四声。缺同“阙”。本字有多种意思:宫殿、皇帝的住处、去处、挖掘、毁伤、缺点、错误、豁口、空缺、待补的官额、削减、毁坏等等,不详细叙述。此诗讲“豁...
踏破 贺兰山缺 的缺字怎么理解?试理解回答:“缺”在句中表达的意思是:山的缺口、豁口。路的通径。山因为有缺口才能穿行而过。“贺兰山缺”的意思是:贺兰山的山间道路。“踏破”的意思是:因...
满江红 贺兰山缺 指的是哪座山?诗中所指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当时被金兵占领。一说是位于邯郸市磁县境内的贺兰山。《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般认为是宋代抗金...
岳飞 贺兰山缺 指哪里?您好,岳飞贺兰山缺指的是《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
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 的典故?相信大家对宋朝名将岳飞一定不陌生,当时贺兰山地区属于宋朝版图,后来随着党项族部落的发展壮大及至西夏建国后占据河套地区大面积沃土,与宋朝形成鼎立之势,...
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 中的缺字怎么解释?句中缺的意思是:关口、险隘。原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译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
岳飞和金交战,怎么“说踏破 贺兰山缺 ?诗词用典,化用唐边塞诗,代指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腹地,表达了诗人收复中原,恢复汉唐辉煌的豪情壮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诗词...
岳飞的《满江红》里堆放“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 ”长车指什么?名,自当视若尘土;...举目远望,仰天长啸,万千思绪,奔涌激烈。为祖国奋斗,三十年的功名,自当视若尘土;与敌人周旋,八千里的征程,何惧披星戴月。千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