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贵妃花蕊夫人: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文/翟晓洁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五代·花蕊夫人《述国亡诗》
(刘涛版花蕊夫人)
(一)
读中国古代史,最怕的就是五代十国史。
初看名字“五代”“十国”仿佛历经了多么漫长的年月,实则不过短短五十几年。在这段时间里,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王朝,史称“五代”;南方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再加上山西的一个,史称“十国”。十多个各自为政的王朝簇拥于这几十年间,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身份,偏爱沿用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朝代名称,比如:梁、唐、晋、汉、周……为了与前面的历史有所区分,人们不得不在这些朝代前加上一个“后”字。于是,五代十国成为中国古代最纷繁杂乱的时期,到处充斥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浮躁和荒诞。
即便已经读过这段历史不下十次,可是至今我对这十几个王朝的印象,还是一片混乱懵懂。好在因着两位传奇人物,我才算勉强记熟了其中的两个王朝,一个是因李煜记住了十国之一的南唐;另一个,因为花蕊夫人记住了十国之二的后蜀。
真是应了广告人常说的那句话:人们只擅长记住自己已经记住的东西。
(二)
花蕊夫人是后蜀皇帝孟昶最宠爱的贵妃,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妃。
其实,孟昶少年时本也有一番作为。其父孟知祥为打下后蜀江山,鞍马劳顿,中年以后身体多病,就命孟昶以太子监国身份代行国事,并兼东川节度使。实际上已将江山委付给了他。
公元934年,孟昶继位。刚走马上任,就办了几件大事,先是旋于朝堂执杀恃功自傲、嚣张跋扈的开国功臣李仁罕,并灭其族,做得干净利落。此事威慑朝堂,许多原先不服的老臣虔诚跪拜,表示愿意效忠这位不过16岁的少年天子。后来,他又取秦、凤、阶、成四州,悉有前蜀之地。
他还废除苛法,颁《劝农桑诏》:“剌史县令,其务出入阡陌,劳来三农,望杏敦耕,瞻蒲劝穑。春鶊始啭,便具笼筐,蟋蟀载吟,即鸣机杼。”加之轻徭赋,又逢蜀地多年不曾有过凶年,民生恢复,府库殷实。他手著官箴,颁郡县,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治国纲领,其中有一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让后来的宋太祖都拿来当了戒右铭,令郡刻石置公座前。
可惜这样一位明君,经得住筚路艰难,却守不住盛世繁华。当天府之国富庶安定、物产丰饶的暖风阵阵袭来,尤其当翠红娇媚的花蕊入得后宫,从此那位励精图治、年少有为的皇帝,便全然换了样子。
据史书记载,花蕊夫人姓费名慧,原是民间的一名歌姬,因生得风姿秀逸,且擅长吟咏,精工音律而入宫,做了孟昶的贵妃。又因“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别号花蕊夫人。入宫以来,集三千宠爱于一生,独享专宠22年。
花蕊夫人的宫词写得极为出色,如今,我们读到的《全唐诗》中收录了她的一百五十多首宫词,大多华丽明艳、清丽欢快、婉约可喜、诗情画意。如这一首:
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
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
阳春三月,樱桃初熟的季节,大家邀约赏春,被红枝上的花儿所吸引。一回头,看到了栖息于高树上的雀儿,于是向身边的丫鬟要来了黄金弹,躲到大树后面击打雀儿。此诗静动相宜、色彩斑斓、趣味横生、生动活泼,为花蕊夫人早期代表作。
历来的后宫词作以抒发哀怨愁怀、悲叹君王薄情居多,像花蕊夫人这般长于描绘生活妙趣、捕捉宫廷欢愉的诗人实在难得。当然这也是因为她常年荣宠不衰,不知愁绪为何物。花蕊夫人喜欢诗词,孟昶也爱,他专门组织编辑了中国最早的一部词总集《花间集》,领衔唱和的是对后世词坛作出开拓贡献的大词人——温庭筠。
除了诗词方面的造诣,在饮食料理上,花蕊夫人也是一把好手。孟昶日日饮宴,夜夜醉歌,久而久之肠胃不适,加上御厨创意匮乏,渐渐的孟昶便对旧食没了兴趣,胃口每况愈下。精于烹调的花蕊夫人亲自下厨,用净白羊头,以红姜慢炖,然后将渗满姜汁的羊头,以酒浸润,使酒香入骨,最后将羊头重压成型,切成如纸的薄片,此菜色泽红润,香飘四溢,所以取名“绯羊首”。这道佳肴果然令孟昶食欲大开,盛赞不已。孟昶每月初一必用素食,他尤喜山药,花蕊夫人便将山药切片,以莲粉拌匀,再加入五味,闻之清香扑鼻,嚼之酥脆不腻,观之皎洁如月,因而此菜唤作“月一盘”。
有人说,这世界的久处不厌,都是因为用心。其实所谓的用心,就是用最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爱。如此付出,才能接到对方积极的回馈。国色天香、气质若兰、才情横溢,又懂得揣摩君心,这样的花蕊叫人如何不怜爱!
(殷桃版花蕊夫人)
(三)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读《苏东坡传》时,我对这首《洞仙歌》印象尤为深刻。苏轼7岁时,曾在家乡眉山巧遇一位90多岁的老尼,这位老尼自称曾随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为婢。蜀地盛夏酷暑难当,这孟昶最是怕热,每遇炎暑便觉喘息不定,难以安眠。一个暑夜,孟昶携花蕊夫人来到摩河池上纳凉,兴致所起,赋词一首,老尼当时在一旁耳闻真切,便强记下来,几十年过去了,依旧不曾忘记。老尼随口吟诵,少年苏轼当即记住。30多年后,已过不惑之年的东坡回想起了那段偶遇老尼的往事,一时感怀,可是时隔已久,原诗早已淡忘,于是,东坡干脆提笔作词,在仅存印象的基础上,重写了一首词,便是这首《洞仙歌》。
苏轼生活的北宋与花蕊夫人所处的五代十国相隔不远,加之两位都是四川人,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有着一份天然的亲近感。这首词着意刻绘花蕊夫人绰约高洁的风姿,抒发了苏轼对流年易逝的感伤。
最怕暑热又贪图享乐的孟昶曾在摩河池上建筑了一座避暑的水晶宫殿,其中三间大殿皆以楠木为柱,沉香做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尽用数丈琉璃镶嵌,内外通透,光彩迷离。从此,盛夏夜晚,琼林玉殿里备好鲛绡帐、青玉枕,铺上冰簟,叠起罗衾,孟昶与花蕊夫人夜夜来此地纳凉。身在云水间,沉醉不知还。青山隐隐,绿水悠悠,山水见证,与君依偎缠绵,也算没辜负这锦瑟华年。
相传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栀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并宣称: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定要成都牡丹甲洛阳。他派人前往各地选购优良品种,在宫中开辟出了一所“牡丹苑”。孟昶与花蕊夫人常常召集百官,君臣同乐大赏牡丹。而那珍奇的红栀子花种据说是道士申天师所献,仅有两粒。经过花匠的精心栽植培育,栀子花开,其色斑红,其瓣六出,芬芳四溢满庭芳。花蕊夫人请御用画匠将此花的风雅呈现于团扇上,蜀地竟相习成风。
孟昶与花蕊夫人尽享奢华、品咂流年,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盛世的起伏画卷,逐渐现出了时光的棱角。《十国春秋》上记载:广政十二年(公元950年)八月,帝遊浣花溪。御龙舟观水嬉。时百姓饶富,夹江皆创亭榭,都人士女倾城遊玩,珠翠罗绮,名花异卉,馥郁十里,望者有若神仙之境。帝谓左右曰:“曲江金殿锁千门,殆未及此。”兵部尚书王廷珪赋诗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帝称善久之。
锦城繁花,一目万里。只是,山河繁花,徒有盛景。盛极而衰,从来如此。连后蜀国防部长的诗作中都开始有了软柔之气、靡靡之音。可以想象,这个王朝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四)
就在蜀主孟昶与花蕊夫人终日沉迷于挟弹骑射、游宴寻诗时,后周都检点赵匡胤演绎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历史大剧,取后周而代之,登基为帝,立国号为宋,改元建隆整军经武,南征北战,目标逐渐指向后蜀。
宋军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二月出兵起,到后蜀皇帝孟昶出降,仅仅只用了66天的时间,从此,巴蜀46州240县换了新主。
《十国春秋》记载了后蜀国破时的惨景:广政二十八年春正月,帝闻宋师深入,大惧,问计左右;老将石斌谓宜聚兵坚守以敝之。帝叹曰:“吾父子以温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临敌,不能为吾东向发一矢,虽欲坚壁,谁与吾守者邪?!”温衣美食可养兵,亦可滋长懈怠。宋军以区区几万兵力,大破后蜀十四万大军,兵马强弱、人心向背,一目了然。
史书记载,宋军在后蜀奢华的宫殿中搜出了一个七宝装饰的溺器。所谓七宝,即佛教《般若经》中所载的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等七种最名贵的珍宝。宋太祖拿到此物,亲手撞碎将其摔碎,仰天长叹:“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此,不亡何待!” ——用七宝来装饰溺器,那用什么来盛放食物?穷奢极欲至此,国家怎能不亡?——果然,世间没有毫无根据的繁华,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衰败。
岁月会将拥有变成失去,也会把失去变为拥有。失去是拥有的起点,拥有是将要失去的理由。当孟昶与贵妃偏安一隅、穷尽一国之力逍遥享乐时,赵匡胤正在领兵征战沙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享尽荣华的,终归国破;历经艰难的,横扫乱世。可见,国家兴亡,是命数,更在人为。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孟昶降宋后,从成都押送到北宋京师汴梁的途中,巴蜀地区数以万计的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痛哭流涕地为他送行。他们从成都一直送到键为县,长达数百公里,一路上孟昶捂面悲涕,君民哭声震天,延绵不绝。
押解队伍中,自然也少不了花蕊夫人的身影。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十年后的公元975年,南唐后主李煜也经历了山河破碎、永诀故国的悲凉。花蕊夫人和李煜,一个是末代王妃,一个是亡国之君,不同的身份,同样的感伤。从前熟悉的斗拱飞檐、彩饰金装无缘再见,踏上征途,故乡在跋涉中渐渐远离,今后时刻面对的只有异乡的风霜。
雁鸣声声,催促离别。别离何伤,花落泪长。
花蕊夫人刚到汴梁不久,就被赵匡胤召见。觐见时,她虽身着素装、满面风尘,却冰肌胜雪、柔媚逼人。对于花蕊夫人这位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赵匡胤早有耳闻,只是亲见后,才发觉其气韵风华远胜传闻。为验证花蕊夫人的诗才,赵匡胤命她当场即兴赋诗一首。神色悲凉的花蕊夫人眼波盈泪,略微沉思,轻启朱唇,吟出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纵观花蕊夫人早期作品,多是香艳情浓或清新活泼,一副天真无忧的小女人之态。可如今,山河已变,面临亡国的惨痛现实,她的文风也被锤炼得犀利血性、豪气干云。十四万蜀兵在敌军面前临阵退缩,置家国前程于不顾,全无男儿血性,实令她羞愧不已。国家不幸诗家幸,小女子在历经了一番痛彻心扉的感悟之后,终于将眼光从自身放大到了家国,有了丈夫气。
太多人将后蜀灭国归罪于她,可是在那个年代,女人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卑微得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主宰,更何况一个王朝。懂得劝诫君王的,当属贤德后妃;顺受宠爱的,也谈不上罪过。
听罢花蕊夫人随口吟出的这首诗,赵匡胤龙颜凝重,他望向这位柔韧交结的女子,如画的眉眼、清丽的文气、悲凉的举止、愤慨的神情。他竟看得出了神。
蜀国旧主孟昶到达汴京后,授任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七日后,暴病而亡,时年四十七岁。随后,赵匡胤辍朝五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厚葬了他。不久,赵匡胤将花蕊夫人请进后宫侍宴,又册封她为贵妃。
(五)
其实,河北汉子赵匡胤本也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人物,当年千里送京娘,尽展侠肝义胆、浩然正气;以一条棍棒打遍十八座军州,彰显虎胆龙威、天子之志。“黄袍加身”,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夺得江山;而后保留旧臣职权、重赏有拥立之功的部下,仅用三天就完成了登基的全部程序,干净利索。自古美人爱英雄,像赵匡胤这样的一代明主,合该有位绝世佳人相配。或者在旁人的眼里,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应该比鼠目寸光的孟昶更适合花蕊夫人,但是在经历了山河破碎后的花蕊夫人,哪里再有心情接受另一位皇帝的宠幸。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此时的花蕊夫人尽管又做了贵妃,却早已没了从前欢快无忧的心境。回想当时初离蜀地的情形,她不禁满心怅然、泪深于酒,只得低声宛转歌道: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当时蜀宫里流行一种发髻,因为高高耸起,所以取名“朝天髻”,如今来到汴梁他们不就是来朝天了吗?真是一语成谶。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与孟昶22年夫妻恩爱,叫她如何淡忘。她对他的想念难于倾泻,只能画一张孟昶的人物肖像挂在宫里,对着画像诉说她对他无尽的思念。后来据说被赵匡胤撞见,于是,她巧妙地回答说:这是俗传的张仙像,虔诚供奉可得子嗣。
宫中妃嫔听说供奉张仙可以得子,纷纷到花蕊夫人宫中照画一幅,供奉起来,希望生个皇子。不久,这张仙像从禁中传出,要想生儿抱子的民间妇女,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虔诚膜拜。
关于花蕊夫人的结局,正史没有记载,野史有众多版本,比较可信的是北宋中期邵博的《闻见近录》中所载:一日,赵匡胤率亲王和后宫宴射于后苑,赵匡胤劝赵光义饮酒。赵光义答道:“如果花蕊夫人能为我折枝花来,我就饮酒。”于是,就在花蕊夫人正翘首折花时,赵光义引弓将她射死,花蕊夫人当场毙命。随后赵光义流泪抱着赵匡胤的腿说道:“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赵匡胤没有责怪他,饮射如故。
花蕊葬身当前,赵匡胤饮射如故,没有丝毫反应。这便是故事的结局吗?
看到这里,我不仅悲从中来,那个才情横溢、亘古长耀的女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那个曾经宠爱她的旷世明君不曾为她掉过一滴眼泪吗?原以为,实指望,谁料想,怎奈何,这简单的十二字,道尽了世间所有的苍凉。她的不幸离世,没得到亲近人最起码的悲悯。雄主心中只有河山,女人和爱情不过是他生命的点缀。也或许,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爱情。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
三十九岁的绝代佳人,一生爱花,死于花下。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引渡的惆怅、满攒的感伤,都堆积于此,搁落在秋殇的心上。好在,她追随了孟昶,一切终归散场。
年轮又辗转了几百年,直至1953年,在四川广汉发现了孟昶和花蕊夫人合葬的墓穴。当年是何人将他们合葬,无从考证。
他为你一身媚娇柔骨倾覆了天下,为博你一笑甘堕轮回。管他什么功名是非,身后荣辱,爱就是让人疯狂,让人欲罢不能。你在他死后再为贵妃,却不忘旧爱,画像缅怀。管他什么昏聩无为,断送国祚。与真爱的人,葬在一起,这才是最后的结局。
故事难免伤感,好在,爱情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 】翟晓洁 ,湖北荆州人,武汉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负责采编工作,在“国际在线”官网、《写作》、《散文诗》、《荆州晚报》等媒体发表新闻、散文、诗歌等近百万字。新浪博客访问量已突破130万。目前在深圳一家上市公司主管文案策划工作。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洪与》微信号:hongyupt
投稿邮箱:499020910@qq.com
《琴泉》微信号stzx123456789
投稿邮箱: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 邹开岐
编辑:洪与 姚小红 杨玲
史上骂人最狠的一首诗,痛骂了14万士兵,却成千古名作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在《东坡先生真赞》中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即从事文学创作,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可成文。众所周知,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两种思想感情便是喜与悲,并且诞生了大量的千古名作。但也不乏有一些怒骂的名作,比如,五代时期女诗人花蕊夫人的代表作《述国亡诗》。
《述国亡诗》是花蕊夫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后蜀国亡国后,花蕊夫人被掳入宋,宋太祖因久闻其诗名,便召她陈诗。花蕊夫人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在这首诗中,她不仅叙述了后蜀国降宋的事实,还表示了自己对后蜀国亡国的看法。据《十六国春秋·蜀志》记载,这首诗当时就获得了宋太祖的赞赏。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花蕊夫人的这首《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首句“君王城上竖降旗”,花蕊夫人便开门见山的直述国亡之事,即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据记载,后蜀君臣都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当宋军压境时,后蜀国君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所以这里花蕊夫人只是以“竖降旗”三字来概括国亡之事,是有委婉含蓄的谴责、讽刺意味在其中的,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即我被封锁在这冷清的行宫里,哪里知道这件事?这句诗主要是她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因为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有“女祸亡国”论,譬如商亡因为妲己,吴亡因为西施等等。而她因为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国君,才拜贵妃,有了花蕊夫人的别号。故这里看似轻声叹息,实则心中却是有廉耻之心,为下文的怒骂埋下了伏笔。
第三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指的是后蜀的十四万士兵,一起脱下了铠甲,意指首句中的“竖降旗”。从另一方面来看,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数倍于敌的兵力,按理说无亡国之理。所以这里便是为了突出后蜀君臣的荒淫误国,以及十四万士兵没有一个以身殉国的志士。言下之意,便是最可耻的是不战而亡。
最后一句“更无一个是男儿”,则是花蕊夫人羞愤痛切之情的高潮,所以她怒骂了十四万士兵没有一个是男人。这里无疑是把“男儿”和“妾”相比较,也就是说,身为女子的她,尚且有羞耻之心,有战死疆场的气概,但是十四万士兵,却没有一星半点男儿气概。
综观花蕊夫人的这首诗,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是为了表现出她对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表明了她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总的来说,花蕊夫人的这首诗,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骂人最狠的一首诗,竟痛骂了十四万士兵,但不失为一首千古名作。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问答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出自什麽?出处是五代·后蜀·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徐氏,青城(今四川灌县西)人,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
三千将士齐解甲典故?宋太祖弟弟宋太宗见其兄迷恋她的美色,恐因此误国,就借口她写反诗,将其杀害。在中国民间,她被奉为“芙蓉花神”。艳惊两朝帝王的花蕊夫人君王城上竖降旗,...
黄金甲的诗是什么?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很想把花蕊夫人的一首诗也放在这里。述国亡诗[五代·花蕊夫人]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
十八万人齐卸甲谁说的?《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卸甲,宁无一人是男儿。这才是原版,作者是花蕊夫人,这是五代十国时期,北宋灭后蜀,后蜀亡国时写的。...
【古代 君王 与妃子的经典对白比如项羽那句力拔山兮气盖世.和...[最佳回答]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五代.花蕊夫人《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
花蕊夫人十四万人齐解甲什么意思?出处:五代·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原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解甲应该是指投降的意思是:十四万人一起投降而不...
述国亡诗是不是四年级上册语文书上的?是四年级上册语文书上的、述国亡诗(五代-花蕊夫人)君王城上竖降旗,妾(qiè)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xiè)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是四年级上册语文书上的、...
花蕊的人物形象和主要事迹?花蕊夫人是后蜀主孟昶的妃子徐氏,因貌美而得花蕊夫人号。自古红颜多薄命,美色让她最后死于非命。第一个夫君后蜀王孟昶不听她的谏言,贻误战机,兵败赵匡胤,...
君开头的四字词句七字诗句?——《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金·元好问2、君埋泉下泥销骨——《梦微之》唐·白居易3、君去沧江望澄碧——《赤壁歌送别》唐·李白4、君王城上竖...
“树碑立传”与“竖碑立传”哪一个是正确的?“树碑立传”正确树碑立传∶通过碑文、传记对一个人的事迹进行颂扬,使其流传久远竖立:长形物体垂直地立在地上“树”与“竖”“树”与“竖”都作名词时,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