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 正文

扫地恐伤蝼蚁命 《西游记》:年少不懂唐三藏,读懂已是中年人

《西游记》:年少不懂唐三藏,读懂已是中年人

文 | 姚瑾 · 主播 | 应犹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小时候读西游记时,最喜欢的人物是智勇双全、降妖除魔的孙悟空,而对于西游记中的核心人物——唐三藏,却没有多少感觉。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发现,他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他不同于孙悟空的意气用事,胆大妄为;也不同于沙僧的任劳任怨、没有思想;他也不像猪八戒整天嘻嘻哈哈,得过且过。

他像极了一个养家的中年人,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真正应验了那句话:

世人只看结果,却唯独忽略了一个人独撑的过程。

有些人看似取得的成功,并不是真的等到了什么人和事,而是在努力奋斗的岁月中,学会了静静改变自己。

唐僧的经历,向我们阐述了做人所需的三种境界。

精明不如厚道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真正的聪明是厚道。能为他人着想的人,才能收获信任和回报,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而反之一个过于精明的人,往往因为太算计,反而失去得更多。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为什么她会有这种结局,是因为她为人太过于刻薄。

所幸的是她对刘姥姥还算厚道,所以后来她女儿巧姐的结局还算不错。

厚道之人,能力不强,但往往容易得人心。就像《西游记》中的唐僧。

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无论何时,他都以一颗善良之心对待身边的人。

在他的眼中,天下苍生都是平等的,纵然是强盗也不应该剥夺其生存的权利。

所以在平顶山,遇到银角大王变成的假装受伤的道士,唐僧让孙悟空驮其前行;

在号山枯松涧,唐僧让孙悟空对看似可怜的红孩儿援手相救;

他试图用善念感化和救赎妖怪们,却因为屡次轻信妖怪的话,被表象所迷惑,几次险些成为妖怪们的下酒菜。

而他却一而再再而三不忘秉承这一善念。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中, 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变成的少女、老妇和老翁,不识妖怪的唐僧责怪悟空滥杀无辜,他对悟空说:

出家人时时要有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

他的厚道虽然有些愚和傻,但正是这份愚和傻,让他在那些越来越多被世故心计严重污染的人中间,反而愈发显得独树一帜,出污泥而不染。

他始终像一个长不大的纯洁婴儿般,对这个充满欲望和争端的世界抱有信心和希望。

在取经的路上,虽然我们常常看到肉体凡身的唐僧常常易受蒙骗,不辨真伪。

但大胜靠德,德行天下,一个懂得宽厚待人、不计较一时得失的人,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所以唐僧能逢凶化吉,克服千难万阻,最终取得了真经。

计较不如坦诚

孔子曾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我们身边,常常有一些太过于计较的人,而他们往往也活得并不开心。

其实很多时候与其处处计较,让矛盾不断升级,不如开诚布公坦诚以待。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虽然是西行五人组中能力最强的一个,但因为屡屡伤及人命,一开始他最不被唐僧待见。

在《西游记》第56回中,当唐僧得知孙悟空取了曾搭救他们性命的杨老头儿子首级后,大惊失色,慌得跌下马来,骂道:

你这泼猴唬杀我也!这位老者,我们蒙他赐斋借宿,又蒙他开后门放我等逃了性命,虽然他的儿子不肖,但你也不该枭他首级,况又杀死多人,坏了多少生命,伤了天地多少和气。屡次劝你,更无一毫善念,要你何为!

遂念起了紧箍咒,念得孙悟空耳红面赤,眼胀头昏,不停求饶才住口。

可当他得知自己错怪悟空后,也会诚恳向孙悟空道歉。

在《西游记》第53回中,唐僧因为走出了孙悟空用金箍棒画的圈子,直接导致了自己被青牛精抓走,他坦然向孙悟空承认了错误:

“贤徒,今番经此,下次定然听你吩咐。”

事实上,唐僧直言不讳的教育方法也很奏效。

当孙悟空回到花果山,群猴要痛打曾欺负他们的猎人时,悟空制止了群猴。因为在追随唐僧过程中,他也深受师傅影响,潜移默化中也开始学会怜惜起人命来了。

不得不说,在与人相交上,坦诚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因为有了师徒的坦诚相向,在后期中唐僧和孙悟空的关系经过磨合也日渐深厚、肝胆相照起来。

其实不管是对人,还是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对彼此生命有所贡献。过度地悔恨和沉溺于过去,其实都是一种深度的自私和自我放纵,因为沉溺比改变容易得多。

所以人这一辈子,我们没必要把所有的事都放心头。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心放宽了,该沟通的沟通了,释怀了,心中没有芥蒂了,关系一致和谐了,这才是对自己最温暖的善意,最好的养生。

强势不如和善

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做人一定要善良、真诚。因为你给予别人的温暖,别人才会给你阳光;你给别人的真心,别人才会给你善良。

即使没人感激你的善良,你也要做一个慈悲的人,因为我们的慈悲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能够安心。

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俗话说“善人者,人亦善之”。

和善,它具有一种春风化雨的力量,让你能在这个世界行走得游刃有余。 因为一个懂得以柔克刚、低调谦和的人,往往更能赢得他人更多的好感。

唐僧骨子里有一种温和良善的情怀,他曾在两次不知内幕的情况下为悟空作祷告,他对悟空的关爱,他们师徒之间的情谊,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次是在西游记第四十六回中,悟空与羊力大仙斗法时,佯装被油锅炸死了,唐僧不知,信以为真,不顾自己安危,慌忙求皇上开恩为悟空祷告,连那昏庸的国王也称赞唐僧有义气。

诗曰:

自从受戒拜禅林,护我西来恩爱深。指望同时成大道,何其今日你归阴!生前只为求经意,死后还存念佛心。万里英魂须等候,幽冥做鬼上雷音。

另外一次是在第七十五回中,感情表现得更加直白,诗曰:

祈请云霞众位仙,六丁六甲与诸天。愿保贤徒孙行者,神通广大法无边。

不要小瞧这一首诗,这让孙悟空听后,更感念师傅的恩情,也自然会更加努力地搭救师傅。

通过这些诗文,我们也可以发现唐僧性格中重情义的一面。

虽然他有时候会胆怯、甚至会哭鼻子,但这反而更符合他人物的特定性。取经路上的艰辛,不言而喻。

唐僧又是取经队伍中唯一的平凡人,他面对那些艰难险阻所作的感叹,逃过生死劫难后的感慨,这何尝不是一种正常的情怀体现呢?

在取经后期时,唐僧的脾气也越来越柔和,他不仅对徒儿们和颜悦色,对之过错也能做到格外宽容。

在与外界的连接和人际交往上,唐僧也是有礼有节,时时体现出一个得道高僧的气度和风貌。

其实生活于我们而言,并不是一道对错题,无需事事争个输赢。有时候适当的示弱,心态平和,才能让你更容易获取快乐,也更容易走进他人的内心。

人生最好的幸福教练是自己

海蓝博士曾说:

我认为最好的幸福教练是自己。学习成为自己的幸福教练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根本之道。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充满智慧、力量和爱的源泉,足以滋养自己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难题,而我们所需要的是拨开迷雾发现这个源泉。

深以为然。

人生从来都没有救世主,你都不敢救自己,还期待谁能救你呢?

我们总以为幸福就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其实愈到中年愈明白,人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

如果我们能在变化无常的生活中学会遇到苦难时,不对抗,不逃避,不抱怨,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够改变的,那么人生不管如何跌宕起伏,我们都能活得宁静而幸福。

在唐僧身上,给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坚忍不拔的要完成取经任务的勇气和决心,并为此坚持不懈,排除万难,最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为人之道,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强势不如和善。

愿你能秉承这一为人法则,过好自己的后半生,成为自己人生最好的幸福教练。

共勉之。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十点人物志

读免费人物传记和名人故事

-图片来源-

《西游记》剧照

-作者-

姚瑾,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相信生命之美在于内心的淡定和从容。微信公众号:百合小筑。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29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西游记》:人生四大忌,有一个就废了

南怀瑾说:“《西游记》真是写得好,全部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在内了。”

一句话道破此书真谛:要想人生少一些磕磕绊绊,那就必须深谙为人处世的法则。

小时候我们看的是神话故事,长大了看的是人生哲理。

里面的人物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百态,他们有各自的收获和结局。

其中蕴含的4个人生大忌,尤其值得我们警惕。

善心泛滥

一个人的善良固然没错,但如果善良过了头,那就成了灾难。

在这方面,没有谁比唐僧更有发言权。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是唐僧内心的大善。

但有时候,唐僧的善心一旦泛滥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引来灾祸。

当师徒四人路过平顶山时,银角大王变成受伤的道士向唐僧求救。

试想一下,在此荒山野岭,突然出现一个受伤的道士,岂不可疑?

但唐僧偏偏信以为真,善心大作,一定要帮助这个“可怜的道士”。

他赶紧叫悟空来驮银角大王,结果悟空被银角幻化成的三座大山压住了,而他自己也差点成了妖怪的“盘中餐”。

在整部《西游记》中,唐僧像这样因善心泛滥而被抓走的事例数不胜数,甚至一度搞得取经团队分崩离析。

三打白骨精时,白骨精先后变成妙龄姑娘、年迈夫妇,以此幻象博得唐僧的同情。

幸好被悟空识破,将白骨精打死,他才免遭一难。

但悟空的举动却触怒了唐僧,他坚持认为悟空打死的不是妖精,而是普通百姓,最后更是狠下心来,将一心护他周全的悟空赶走。

没了孙悟空的保护,唐僧寸步难行,刚入宝象国就被妖怪变成了一头老虎,吃尽了苦头。

罗素说:“若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无意义。”

善良虽然是一种优秀品质,但失去智慧的善良就是愚蠢,甚至变成一场灾难。

正所谓,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毫无原则的仁慈,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

善,如果没有边界,那就会变成恶人的手段,好人的羁绊。

明辨曲直的善良,才是真正的慈悲为本。

狂妄自大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孙悟空是十分耀眼的存在,但他有个最致命的缺点,就是狂妄自大,喜欢炫耀。

在菩提老祖门下学艺时,悟空便在师兄弟面前卖弄本领,惹得祖师很生气,最后将他赶出了师门。

在大闹天宫,面对如来的质问时,他更是大放厥词:

“这如来十分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

自以为翻云覆雨、无所不能,却不料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如此狂妄自大的后果,竟是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整整五百年。

然而,五百年的“土深羁押”,依旧没有改变孙悟空的脾气秉性。

取经路上,当唐僧一行路经观音禅院时,受到寺中金池长老的款待。

这金池长老见唐僧仪表堂堂,又是从天朝上国而来,身上一定带着不少奇珍异宝,便请求唐僧拿出几样宝贝让自己开开眼界。

唐僧为人低调,别说没有什么宝贝了,就算是真有,也不会拿出来。

可悟空见金池长老夜郎自大,不禁心中有气,便怂恿唐僧把佛祖所赐的锦斓袈裟拿了出来。

结果引得金池长老贪心大起,想方设法害人夺宝,无故生出许多麻烦。

《省心录》里有句话:“自满者败,自矜者愚。”

所有你毕露的锋芒,一定会成为你日后的毁伤。

所以,成熟的人都懂得低调藏拙。保持低调不是懦弱畏缩的样子,而是静水流深的稳重。

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我们纵然拥有狂妄的资本,也不应该有狂妄的心态。

遇难则退

有一句话:“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人生就像一条逆流的河,我们都在“逆流而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方式。

有人在逆境中依然勇往直前,而有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抽身而退。

在唐僧一行中,要比谁优点最多,可能众说纷纭,可要论缺点最多,猪八戒第一,恐怕无人反驳。

尤其是他的意志力饱受诟病。

师徒四人来到西牛贺洲,在一个贾姓人家歇宿。

其实这贾姓母女四人是由黎山老母、观音、普贤、文殊四位菩萨所化,为的就是要试探师徒四人取经的心是否坚定。

当四位菩萨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时,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无动于衷,惟有八戒最为心动。

八戒懒惰散漫惯了,遇见这等好事,自然是不想再去取经吃苦。

结果可想而知,八戒被四圣设计捆住、吊在树上,脸上还贴了张纸条:“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虽经菩萨点拨告诫,可他散漫懒惰的性情却一点也没改。

一遇到磨难,第一个闹着要散伙的是他;一遇妖怪,第一个打退堂鼓的还是他。

黄袍怪一难,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沙僧被妖怪抓走,小白龙则因刺杀失败身负重伤。

此时,惟有八戒还算是“自由身”,可他想的却不是如何打败妖怪、救出众人,而是对小白龙说道:

“沙兄弟已被他拿住,我是战不过他,不趁此散火,还等什么?”

好在小白龙含泪相劝八戒“千万休生懒惰”,这才请来悟空、度过此难。

整部《西游记》,单单猪八戒吵着要散伙就有不下十次。

可以说,如果不是这帮师兄弟的督促,八戒恐怕早就回高老庄去了。

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勇敢者出众,畏难者出局。

很多时候,毁掉一个人的不是能力欠佳,而是懒惰畏难。

人生就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今天你若畏难不前,明天便于优秀无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走出舒适区,奋力攀登,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

你只管勇敢,上天自有安排。

随波逐流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独立有主见,一种听话没主见。

前者懂得自己思考,后者一块糖就能带他节奏。

《西游记》中的沙僧就属于后者。

在三打白骨精时,唐僧和悟空发生激烈冲突,八戒又在旁边煽风点火,师徒之间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唐僧要将悟空赶走。

当悟空被逼无奈要被赶走的关键时候,沙僧却选择了沉默。

悟空临走前,对沙僧说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

然而面对悟空诚挚动情的话,沙僧依然选择了沉默,竟毫无挽留之意,任凭事态发展下去。

后来在狮驼岭时,悟空被狮子精吞到了肚子里。八戒以为大师兄死了,便哭着回去要分行李散伙。

在此危急时刻,沙僧依旧是毫无主见,他不仅不去想办法,还迎合八戒:“二哥,分怎的?”

好在后来悟空成功脱险,不然这取经大业就此结束了。

宫崎骏说:“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

生活中有不少人经常担心别人的想法,活在他人的目光下。

但细细想来,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复制品,而是缺少独一无二的自己。

看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他们只不过是在努力地活出自己。

强者开道,披荆斩棘,弱者盲从,随遇而安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中,也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做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己。

人生太短,别醒太晚。

读懂《西游记》,你就会明白: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应该摒弃的。

人生亦是西行路,吾辈皆为取经人。

每个人都会在前行中经受苦难,同样,苦难也会促进我们成长。

先胜己,再胜人。只有克服了自己的缺点,才有底气战胜外在的艰险。

人生不易,避开四忌,守住本心,修得圆满。

来源: 国学一刻

作者:阿正&潇潇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问答

【爱惜飞蛾纱罩灯, 扫地恐伤蝼蚁命 ,出自哪里?】作业帮

[最佳回答]唐僧道:“有甚话说!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你回去罢!”...

扫地恐伤蝼蚁命 、爱惜飞蛾杀罩灯的来历和出处?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对悟空说的唐僧道:“有甚话说!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步步行凶?打...

扫地 伤蝼蚁命 ,爱惜飞蛾纱罩灯”出自哪里?

“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扫地 伤蝼蚁命 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吹散飞絮又何妨。”1.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扫地时可能会伤害到蝼蚁等生命,但是这并不影响清扫工作的进行。因此,可以安心地扫地,不必过于担心伤...

扫地 伤蝼蚁命 下一句是什么?

扫地不伤蝼蚁命,守护万物生灵情。我们应该以温和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一切生命,尊重它们的存在和价值。就像扫地时小心翼翼地避开蝼蚁,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

经常踩死昆虫伤德吗?

学习《西游记》里面的几个句子:“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又联想到:出家人慈悲为怀,在老虎饥饿的时候不惜以自身割肉喂食。另外我们在城市周边小河...

西游记十一回玄奘性格?

又胆小怕事又特别敏感,每一件事都怕佛祖怪罪他的性格鲜明。对于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因轻慢佛法转世成为唐僧,他念念不离善心,可谓“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

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原文!急?

却说三藏师徒,次日天明,收拾前进。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又安排管待,一连住了五六日。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似脱胎换骨,神爽...

人不可貌相1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4: 扫地 不伤蝼_作业帮

[最佳回答]6:花开两朵各表一支---戏分两段各演一曲7: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8: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0:病从口入...

三打白骨精 林好词好句摘抄感悟?

唐僧对悟空说:其实我们两个很像,所以如来才会安排我们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我们都是只相信自己所看见的,坚持自己认为的对错.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蝶罩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