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 正文

岁末到家 《岁末到家》

《岁末到家》

原文:

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译文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

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

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1]

宫书德|赏读蒋士铨的《岁末到家》

赏读蒋士铨的《岁末到家》

作者 宫书德

岁末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清代诗人蒋士铨的《岁暮到家》开宗明义:“爱子心无尽”,千古不朽,落地作金石声。他把母爱说的极为明白,极为透彻,极为经典。概括了前人的感悟,道出了自己的感受,令人感动,令人触动,令人震动,警示世人要知道感恩。也确实有一些人“娶了媳妇忘了娘” ,啃老、厌老、虐老、弃老,甚至把老父老母赶出家门,流落街头,没有人性,不如动物,不知道返哺之恩。

母爱无疆,母爱没有空间边界,也不受时间限制。母子俩的生活空间,活动时间,就是母爱覆盖的范围。母爱充满着各个落,贯穿着每一个细节。这种爱辐射的面非常大,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是她的辐射源,就是母亲的一颗心,一颗慈厚的心,一颗宽容的心,一个无可限量的本性,一种不可改变的血缘链接。由于种种社会的、自身的原因,母爱和儿女的感恩、孝心、回报,相差甚大,不可同日而语。

“归家喜及辰”,母亲盼望儿子早点回家,儿子也紧赶慢赶力争早点看到母亲,岁末到家正是时候。自古以来,人们形成的一种观念,一个传统,一贯习俗,那就是儿子离开家再远,时间再长,但是到了年底,到了春节前,一定要回到家里与母亲团圆。这种欢聚,这种喜庆,是母亲和儿子急切愿望相碰撞产生的,是人世间难得的深情眷恋。辰字是日、月、星的总称,也可以说母亲是盼星星、盼月亮,儿子是日日想、月月念,在母子相见的瞬间迸发出重逢时的喜悦。

现代社会,出国工作的,外地打工的,南往北漂的,都有着相同的心理,共同的愿望和一致的行动,春节回家看看老妈、老爹。

我参军后第一次春节探家,外甥女告诉我:姥姥可想你了,门铃一响,就叫我赶快出去看一看,是不是你老舅回来了。一连几天,一直到你回来。门铃的响声牵动着母亲的心,牵动着无时无刻不传递的母爱,牵动着母爱的无疆无私无处不在。我们家在一条小胡同里。从北到南,一般从火车站出来,乘公交车到站,拐进这条胡同就是我家。不论春天、夏天,还是秋天,在外边闲坐乘凉的时候,我母亲总是面向北边,看着每一个经过的行人,盼望能亲眼见到自己的儿子走过来。有一次探家,当我从北胡同口刚一露头,母亲看到绿军装就一下子站起来,老远上下打量,等我走到跟前叫了一声妈的时候,一把把我搂在怀中,眼泪刷刷地往下掉。

尽管诗作者300年前描写的情景和我见到母亲的情形大不一样,但是母亲的心却是一样的激越跳动,一样的炽烈火热,一样的挚爱着自己的儿子。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迹新” 这两句话又非常形象,非常真实,非常感人地概括了母爱的具体表现。细针密线隐藏了多少关爱温暖,家信墨迹未干包含了多少慈爱亲情!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拆洗缝补是常事,白天干不完,晚上接着在油灯下飞针走线,绝大部分时间是打补丁。因为老大穿过的衣服老二接着穿,老二穿小了老三接着穿。我是老四,等衣服穿到我身上,几乎就是补丁压补丁,像提花儿一样层层叠叠,密不透风,倾注了母亲的心血和爱怜。作者说“针线密”,是因为他要出远门儿,母亲给他缝的衣服针线非常密,结实耐穿,遮寒挡雨,怕淋着,怕冻着。我参军以后有两次回家,仍然看到母亲在灯下缝衣服、纳鞋底。母爱既有身体力行,又有深情牵挂。那个年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书信往来,“家书抵万金白”,这是母子连心的链条。

我参军以后几个哥哥都成家了,没有人帮忙写信,母亲只好叫外甥女儿代写,一个月能有一封信,千言万语,千嘱咐万叮咛,总害怕孩子受委屈,害怕有点头疼脑热没人管。外甥女儿说,她不愿意写这个信,因为姥姥说的那些话,她不会用文字表达。但姥姥总像叫她完成作业那样催着她写。“家书墨迹新” 说的非常现实,非常形象,非常到位,盼着儿子回来的同时,又要把家信寄出去。嘱咐儿子在外边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所以一个缝制衣服,一个代写家信,这在母子两地分居的时候,是最能体现母爱了。

这个信看似简单,看似墨迹很新,它表达的是母亲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和最大的牵念,儿子走到哪家信就会寄到哪,母爱就会如影随形地跟到哪。

我母亲不识字,没出过远门,除了沈阳哪也不知道。我参军到白城,她问子女,打听邻居,把白城在哪,夏天热不热,冬天冷不冷,了解的一清二楚。后来我又要去新疆,她很不满意,说”你要去新疆我就该死了!”我不敢违抗军令,1990年4月20日,就在洛阳基地领导、同事到车站欢送我去库尔勒赴任,火车刚开动通信员就送来我的加急电报:母病危速回。

当时我不知道,爱人后来才写信告诉我,并捎来话说:母亲临终时说“我活着不能跟孩子上新疆,死了我的魂儿也要到新疆去,帮他洗洗涮涮”,我听后泣不成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胖瘦这种外部形象,最能表现儿子宦游在外是顺利还是坎坷,是得志还是落魄,是忍饥挨饿还是酒足饭,是充满艰辛还是春风得意,所有这些都可以从胖瘦来判断。母亲最牵挂孩子的胖瘦,不仅仅是形体上的感觉,还有内心世界的反应,而直观上就是要看他是胖了还是瘦了,胖了心里就安生舒坦了,瘦了就会寻思儿子不知道遭了多少罪、受了多少苦?所以母亲能想到的,方方面面都会问到。

我母亲对部队的生活不熟悉。特别是在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害怕我吃不好,穿不暖,我探家时从头到脚问了个遍,问了个底儿朝上,所有她想到的问题她都问到了。这就是母爱,对儿子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想到、不问到。因为我入伍以后没有几年文化大革命就起来了,我外甥女儿告诉我:姥姥经常整宿不睡觉,坐在窗台跟前听外面造反派狂呼乱叫,子弹呼啸,她担心我也参加了造反派,也跟这些人一样打打杀杀。

所以那年我回去,母亲第一句话就问,你是不是也参加了帮派啊?你可千万别参加武斗,千万别斗人家老干部,千万别拿刀用枪对着别人乱砍乱打,那种伤天害理的事千万不能干!诗作者的母亲问的问题可能和我母亲问的大不一样,但是她们都集中表达了一种关心,一种爱怜,一种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都希望孩子平平安安,希望孩子顺顺利利,希望孩子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为国尽忠效力。

怜爱地说我瘦了,呼着我的小名,细问在外的苦辛,这是写“到家之景”。一个“怜”字,表现了母亲对于“我”的无尽的爱,一个“问”字,表达了母亲见我归来后的喜悦。她想知道“我”在外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受委屈,吃住习不习惯?母亲想问的太多了,一个“苦辛”概括了母亲想问的内容。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迟疑徘徊,扪心自问,不论是作者还是我自己,在感恩母亲方面,都有许多愧疚。因为作者离开了母亲在外地巡游或做官,他不可能照顾老母亲的饮食起居;我在部队当兵,只能问候,也做不了具体的事儿,帮不了家里大忙。

后些年我回去探家,看见母亲明显的苍老了,都八十大多、九十来岁了,吃饭洗衣服这些事儿都做不了啦。哥姐也照顾不了老妈。如果那个时候我能在身边帮帮她、回馈一下母爱,表达一下自己的孝心,那还会得到一些安慰,但这一切都无法做到。所以母爱无疆,母爱无边,母爱如天,而我们对母爱的愧对,不可弥补,不可原谅,更不能怨天尤人。

不管是诗的作者也好,我们这些长期在外的人也好,回去以后只能说自己顺利的一面,好的一面儿,不可能抱怨遇的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当然我在部队没有遇到过几次生命悠关的事儿,即使遇到了,也不会告诉老人。这无论是先秦古代,还是现实社会都差不多,都会避开感恩,躲开回馈,给自己找到一点精神安慰、心灵抚慰,那就是报喜不报忧。儿子不能在母亲跟前尽孝,已经愧对老人家了,不忍诉说旅途的劳累苦辛。

这是作者写“见母之愧”。一个“愧”字,说明了诗人此时的情感状态,并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常年不能在家尽孝,觉得愧对母亲。比起母亲对我的思念爱怜,外面吃的这一点苦根本不算什么,又怎么能再让母亲为“我”担忧呢。

整首诗语言简朴,意境深远,情感饱满,道尽了一个游子对于母亲无尽的愧疚与感怀。作者蒋士铨是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存诗2596篇。对他来说写一首诗不足为道。但这首诗撷取的生活画面虽然平常,却激动人心,经久难忘。母爱无穷尽,正为儿子缝衣,儿子从外地归来,喜出望外。母亲问长问短,问寒问暖,见儿子瘦了,心疼的盘问什麽原因?儿子见到母亲也好高兴,净捡好的说,漂泊的苦难艰辛却只字不提。我们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在位时年前探家,先不打招呼,突然回去给老人一个惊喜。诗作的感人之处正在于它的真挚朴素,贴近生活,真切生动地描述了母爱的无疆。

父母健在是一宝。他们需要晚辈的孝心和爱。让我们为自己的老人设计更多的惊喜吧!

(2024年2月3日,于海口美林东方酒店)

作者简介: 宫书德,男,1942年7月1日生,1961年7月入伍,曾任指导员、教导员、协理员等职,退休前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政委,大校军衔。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和军事公文草拟,给首长当秘书多年。退休后,“豆腐块”文章见诸报端50多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新鲜早世界节目播出我的稿件近60篇。

相关问答

岁暮 到家 ,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是一首歌颂母爱、亲情的诗。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见到朝思暮想的儿女,母亲是何等的高兴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思念母亲,无所作为而愧对母亲的复杂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6分) 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爱子...

[最佳回答]20.(2分)《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21.诗的前四句,分别以出句写“母”,以对句写“子”,好像两组母与子交错组合的四个镜头,形成相互映衬的场...

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山石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唐朝诗人孟郊的游...

[回答]《别老母》【清】黄仲则《十五》【宋】王安石《母别子》【唐】白居易《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岁暮 到家 古诗是一首歌颂什么的古诗?

《岁暮到家》是一首歌颂母爱、表现母子情深的诗。《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写的一首诗。该诗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

以母爱为主题的诗集?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几句,深深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岁末到家》是清代蒋士铨的诗作。诗中写诗人远行归来,母亲闻讯喜极而...

亲恩难报古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别老母》【清】黄仲则: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3.《岁末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

春节与家有关的古诗词?

春节与家有关古诗词:《岁末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春节与...

岁暮 到家 古诗颔联的用意?

《岁暮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颔联“寒衣针线...《岁暮到家...

求自编一首感恩父母的诗 - 187****3167 的回答 - 懂得

天涯,或许追忆中的流年,母亲,此世永恒...寂寞时,那人陪伴;哭泣时,那人安慰,深深的长夜中,辗转反侧的深叹;或许天涯,或许追忆中的流年,母亲,此世永...

孝道七言古训?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3、《十五》【宋】王安石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