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口技》是篇说明文?没那么简单!《口技》探源阅读示例
(《口技》一文的探源,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建设》2015年九月刊,当时题为《文言文教学探索——以<口技>为例》,由此可见,我的探源学习的教学观那时早已形成。因此,《口技》一文,对于探源学习而言,可以说是缘起与初试。)
先附课文:
口技
[ 清 ]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的散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林嗣环,内容写的是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以民间技艺“口技”,制造不同效果的声响,逼真摹拟出几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一个家庭的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初读文章,此文表现了民间技艺口技表演的艺术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也就是说,初读林嗣环的《口技》,虽然描写语言较为生动,但还是极易将其当作说明文看待,以为作者是介绍“口技”这一民间技艺的,只是采用的说明语言,从现代汉语的文学表现形式来划分,应该是属于文艺性说明,而非平实说明。
再浏览课文后面的注释,发现此文被同为明末清初的张潮编入了他的汇编集《虞初新志》。有心的学生一定会心存一个疑问,即:课文《核舟记》也是选自该书,那是否可以进一步证实,《口技》也是一篇说明文?或者说,由此断定,《虞初新志》是一部说明文集?但是百度搜索后发现,它明明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呀!
在阅读课文《口技》时,你也许还会有进一步的疑问:课文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如此惟妙惟肖,可是课文后注释却表明,该文选自作者的《秋声诗自序》。一个完全可以独立成篇,描写也非常精彩的内容,却是作者的诗集《秋声诗》“序言”的一部分,是不是又有点奇怪?
你若喜欢看书的话,应该有阅读某本书序言的经验,一般的序言,分为两种:作者的自序与别人替他作的序,但无论哪一种,序言的语言一般多偏于说明性与议论性,很少有以描写为主的,一般都不会是像《口技》一文这样的写法。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探源。
探源阅读(一)
可以先通过网络查阅传统文化“口技”了解一下:口技是一种民间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主要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因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之后,故俗称“隔壁戏”。这种表演技艺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简单道具,可加强真实感。好的口技表演作品,能使听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欢乐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和美好的艺术享受,因此口技作为一种经典传统技艺,曾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传统表演中,口技表演的经典曲目之一是《百鸟朝凤》。
探源阅读(二)
借助网络,我们还可以搜索关于作者的一些资料:
林嗣环,号铁崖,自号彻呆子。“铁崖”,铁的崖岸,坚硬而又险峻,让人难以靠近,这也许和他的身份有关,他是按察司副使,管的是刑事诉论之类的事,需要他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故他不畏强暴,愤世嫉俗,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嫉恶如仇;而所谓“彻呆子”,就是切切实实的呆子,永没醒悟的人,举世浑浊,唯我独醒,说的是他的寂寞和无奈,而他自号“彻呆子”,又说明他是大彻大悟,明明白白的人,这不仅表明他的心志,更见他的性情。林嗣环出身寒微,他深知人民疾苦,故觉得身为朝官,理应为百姓做主,不能是非曲直不分,然而,这势必会得罪权贵。但他显然不想与他们沆瀣一气。
林嗣环是个奇人。第一次参加乡试,主考官认定字字珠玑之文,绝不可能出自乳臭未干的穷孩子之手,武断地判定为“抄袭”。他又是一位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百姓口碑甚佳的清官名吏,为官多正声的他,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人民的措施,例如禁止雇用奴婢,禁止捉人充军,禁止一人犯罪株连全族等。他还建议军队要自己开荒种地,减少人民的负担。林嗣环提出的这些措施,深得民众的拥护,时人号称“林青天”。他为人正气,两袖清风,一生坎坷,客死异乡,但最终得到百姓的爱戴,成为千古流芳的人。
这个自号“彻呆子”的人,正义凛然、嫉恶如仇的背后,必然是坎坷、穷困、不为时局所容。林嗣环提出的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深得民众的拥护的同时,触犯了一些官员的利益,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最终被罢官下狱。虽然在清朝康熙年间得以平冤昭雪,出来后也让他重新入仕,但是他因为经历坎坷,心灰意冷之际,后来选择了在杭州寓居。
林嗣环文如其人,文章以奇崛而独树一帜。时人宣城施闰章序其《湖舫集》云:“铁崖奇人也,为文章光怪百出,宁骇俗,毋犹人,其礌砢郁积不平之气,直欲排山裂石作霹雳声。” 在封建官场一片污浊腐败的境况下,他洁身自爱,实在很有几分茕茕孑立的悲剧意味。他被贬官后发放回来,谣言还是不断,最终病死在西湖寓所。他没有儿子,死后,他的尸骨几经辗转,最后由他的侄儿带回,葬在故乡安溪。
课文《口技》选自林嗣环的《秋声诗自序》,作者此文就是写于那段落魄的时期。作者在自序的开始部分先写他流落杭州时处境艰难,闭门不出,因听到外面的对他诽谤的传言而作诗,并将自己的诗集自题为《秋声诗》。
探源阅读(三)
借助网络查阅资料后,我们可以将《口技》一文前后内容补充完整,将其还原成一个整体后再阅读,以避免断章取义。
原来,在林嗣环的“口技”正文前后原来还各有一段文字。
前段文字为:
“彻呆子当正秋之日,杜门简出,毡有针,壁有衷甲,苦无可排解者。然每听谣诼之来,则濡墨吮笔而为诗,诗成,以秋声名篇。适有数客至,不问何人,留共醉,酒酣,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一客曰:‘机声、儿子读书声佳耳。’予曰:‘何言之庄也?’又一客曰:‘堂下呵驹声,堂后笙歌声何如?’予曰:‘何言之华也?’又一客曰:‘姑妇楸枰声最佳。’曰:‘何言玄也?’一客独嘿嘿,乃取大杯满酌而前曰:‘先生喜闻人所未闻,仆请数言为先生抚掌可乎?’
此段文字共列出三种声响:第一种是织布机声与儿子的读书声;第二种是呵马之声和音乐声;第三种是婆媳的下棋声。其中,第一种声响反映了书香门第的生活;第二种声响反映的是浮华的贵族生活;第三种声响反映的是婆媳和乐、高雅的生活情趣。
林嗣环当时刚从监狱发放出来,谣言却仍源源不断,他身处的是恶意诽谤的社会环境。为了抵制那些恶言恶语对自己的中伤,他是特意以“美妙的声音”为话题,与前来看望自己的朋友倾心交流,一方面可以让自己暂时忘却四面楚歌的被谤局面,另一方面也自然为下面描写精彩的口技表演作铺垫。
“口技”后面一段文字为:
“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
意思是:像这样的人,真可说得上是善于描摹声音了。把他们的言语记录下来,就作为我的《秋声诗》的序言。
作者整篇的自序是要表达这样的意思:世上动人之声很多,而口技者最“善画声”;因此把他们的“画声”写下来,以此作为这本《秋声诗》的序言,说明作者此书也是“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描写生活)的作品。
探源阅读(四)
网络搜索的结果,很容易看到序言的下面还有“张山来”的评注:
张山来曰: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
原来“张山来”就是张潮——将课文《口技》入选其编著作品《虞初新志》的作者,字山来,号心斋居士(课文注释未标明);并进一步得知,他“著作等身”、“时人皆知”,因《虞初新志》一书的编纂,奠定了“其文言小说编选家和批评家的历史地位”。从张潮写下的这条评注中得知,他是因为欣赏口技这个技艺,也欣赏林嗣环的这段描写而把它编入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而林嗣环将“口技”这部分文字内容收入《秋声诗自序》,是暗示自己的《秋声诗》也属于“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地描摹生活、描摹秋声的意思;张潮的《虞初新志》,这部集子的标题“虞初”旧释人名﹐他是汉武帝时一个方士,后人将他当成“小说家”的始祖,“虞初”同时也成为了“小说”的代名词,而各种“虞初志”都是短篇小说选集。东汉时期的张衡所著《西京赋》就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
张潮的《虞初新志》所收故事的题材很广泛,其中的不少篇章用小品文的笔调,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或不寻常的事件和人物,内容引人入胜。《口技》被编入其中,应该是如《核舟记》一样,取其“奇人奇事”这一点吧!
探源阅读(五)
继续网络搜索《口技》相关资料,将发现一些丰富的相关阅读资源:
网上搜索《口技》,很快会发现网友对于林嗣环的《秋声诗自序》的质疑:
文,有常道,有常法,可以奇,或者说,最好能奇,但无论如何奇,要不出常道常法之外。《秋声诗自序》则不然,奇则奇矣,可是以常道常法绳之,就大有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就为诗集作序而言,这样大写口技之妙是离了题,喧宾夺主。
当然文章可以宕开一笔写,甚至貌似离题写。举《庄子·徐无鬼》为例,其中有一段记庄子悼念惠施的话: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是宕开一笔写,貌似离题,而实际是扣题更紧,因为这样表现志同道合,比王子猷的“人琴俱亡”(《世说新语·伤逝》)更为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秋声诗自序》则撇开秋声诗而绘影绘声地写口技,究竟秋声之诗与口技之妙有什么关系呢?是秋声之诗可以与口技之妙比美吗?还是秋声之诗比口技之妙更值得欣赏呢?文章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与《庄子·徐无鬼》一段相比,庄文是貌似离而神合,林文是貌离而神更不合。”
这段质疑我们可以进行讨论。这位作者认为,林嗣环把《口技》和相关内容作为《秋声诗》自序比较牵强。但前面讲过,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角度去看,口技艺人善于描摹声音,而林嗣环觉得自己也是善于描摹声音的——以诗词来描摹秋天的声音,此所谓“秋声诗”,因此自然不算牵强。
有人还质疑过林嗣环的这篇《秋声诗自序》中的“口技”这一部分内容“掺假”呢!
早在1962年,散文家聂绀弩就认为林嗣环抄袭了金圣叹的文章(金批《水浒》第六十五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中专门记述了好友“斫山先生”所讲的京师口技艺人精彩表演,与林嗣环的《口技》文字很近似)。
百度搜索显示:另有一篇原载于《语文学习》上的为它翻案的文章《林嗣环其人及《口技》的“著作权”纠纷》,作者认为“王、金与林嗣环是同时代人”、“不能排除王斫山与林亦相识,也为林演说过‘口技’,因此两文所记述的内容相同。”还可搜索到一篇题为《还记得初中学的<口技>吗?有人说是林嗣环抄来的,到底咋回事?》的文章,亦可一赏。当然,这三篇文章完全可以从网上找出来进行比较阅读。
但不管是否抄袭,反正后人觉得林嗣环记录的口技表演非常传神,就将它提取出来单独成文,以《口技》为标题,作为优秀文言文供人们阅读;而林嗣环的诗集《秋声诗》及其序言,反而被《口技》的光芒所掩盖了。这正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探源阅读(六)
通过网络搜索,还可以查阅到有关传统技艺“口技”的另两篇文言文,其中一篇为《卖口技者要客肃听》,另一篇为选自《虞初续志》的《郭猫儿》:
卖口技者要客肃听
清·徐珂
有卖口技者,佚其姓氏,衣败絮,履脱底,尝手持抚尺往来于松江。松江某绅宴会无所乐,客请以口技进,绅欣然,则默默无对,木立于旁。绅仰首笑曰:“客能乎?”曰:“能也。”曰:“客何能?”曰:“无不能也。”绅一笑置之,命尽奏其所能。卖技者乃揖众客曰:“吾技虽贱,然不凝神肃听,则请毋奏之为愈也。”一座诺之。卖技者趋入帏,抚尺一下,阖室寂然。忽闻巨狮出谷声,哀啼病呼声,村下群犬惊惶声,狮默然喘息声,犬奔走乱吠声,狮惊吼声,逃循声,犬奋追声,村人旁观鸣掌呼笑声。至此又抚一尺,则诸声寂然,卖技者启帏出矣。
——选自 《清稗类钞》
郭猫儿
清·郑澍若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直挟猫儿同至寓。比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然一声,四座俱寂。
——选自《虞初续志》
以前沪教版语文书上与林嗣环的《口技》放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篇蒲松龄的《口技》。通过探源可知,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创作,成因于他其实是想要完成《秋声诗》一书,在这本书的自序里,他以“口技”相关的内容表达自己的写作缘由;而蒲松龄的《口技》一文,与聊斋志异其他短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以飨读者,作者通过写文中女子为了赚钱以口技骗人,嘲讽了世间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的人,鞭挞了当时的封建社会。但是,在后面加上一段对口技少年的描写,表达了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佩服。蒲松龄《口技》一文的主旨意图,与《聊斋志异》一书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整体思想基本一致。
倘若比较这几篇文言文的异同,便会得出结论:
蒲松龄的《口技》结尾的写法类似于相声的“抖包袱”,又类似于欧亨利的小说: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于情理之中;林嗣环的《口技》结尾重申道具的精简,收尾简洁,干脆利落,仿佛《安塞腰鼓》中的鼓点戛然而止;而《卖口技者要客肃听》只点明口技结束,用语更简。
蒲松龄的《口技》是听者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误将口技表演当作真的求仙问药来倾听;《卖口技者要客肃听》要求听者肃静,是人为地创造了肃静的环境;而林嗣环的《口技》和郑澍若的《郭猫儿》由于其口技的技艺形象生动又富于变化而使听者自然肃静。
就描写手法来看,几篇各有侧重。林嗣环的《口技》和郑澍若的《郭猫儿》描摹声响的瞬间变化、跌宕起伏、千万种声音的混杂,让人感同身受,身临其境;而蒲松龄的《口技》通过对话将不同身份、语调、性格特征的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卖口技者要客肃听》也是真实表现各种声响俱发,但内容上较为单薄,然而优点是要言不烦地刻画出口技者自负、好强的性格特征。
林嗣环的《口技》表现的是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的场景;而郑澍若的《郭猫儿》表现的是一对父子晨起喂猪、杀猪、卖肉的过程。几篇有关口技的文言文都注重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来反映口技技艺的高超,都强调了道具的简单。其中《郭猫儿》以正面描写为主。
探源阅读(七)
网上还可以搜索到一段精彩的“《口技》场景还原视频”。此视频的制作者以动画的形式模拟了课文口技所表演的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由醒再入睡的情景和一场火灾的场面,扣人心弦的原声朗读和逼真生动的画面再现相得益彰,下载后欣赏,对于林嗣环《口技》中关于口技艺人表演的精彩描摹可以体会得更加真切。
一扇大门,两个世界;一场表演,屏息凝神。口技表演者,仅凭一张嘴的口舌功能的运用自如,便将日常生活的不同场景描摹得栩栩如生,不禁令人啧啧称奇。而作者与朋友专注于聆听、辨别这神奇而美妙之声,自然而然便屏蔽掉了当时外界对林嗣环的谣传与谤议。
经过探源阅读,重新品味《口技》原文,你会从作者描绘的形象无比的语言中,读出一份无奈,一份心酸,一份坚绝,一份智慧,一份勇气,一份坦然,与一份抗拒!
《口技》探源阅读思维导图示例
(完)
关于语文探源学习首倡者:
姚丹华,1970年生于上海,笔名稚吟秋声,教育探索者与教育行者,独立写作人,语文学习溯源法首创者,道家文化传播者,发现美国积极心理学理论依据实为道家理念的第一人。
多年荣获上海市古典诗词创作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刊《语文世界》头版封面人物介绍,《语言文字报》教学版曾整版刊登其溯源教学实录《愚公移山》。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正道语文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课堂智慧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四地”语文研讨会、“溯源导读河南项城推广活动”、深圳东莞两地“溯源导读”学术报告会、汉中“追寻大师足迹,探寻阅读源头”国培计划讲座、“生命因与大师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邺中学导读互动活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云南昆明实验学校(天娇校区)教师培训、“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第十三届年会暨河南省第二十三届语文年会”、浙江省教育厅“百人千场”名师赴平湖市送教活动特邀嘉宾。
“河南省第四届语文课博会”“教育者论坛”“梦龙诗话”诗歌教育微型论坛、“上海市桃李园学校教学研讨微讲座”等多个语文教学活动特邀嘉宾及主讲者之一,南京十三中语文研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学校语文研讨、河南虞城春来学校座谈会主讲者、全国溯源导读教学展示课《为学》《陈太丘与友期行》《背影》。
“台州、宁波、杭州、上海、嘉兴”五地语文专题研讨古代诗歌专场嘉宾评委,企业文化课《古典诗词与人生境界》、社区公益讲座《溯源导读法家庭推广》、大型公益讲座《我们今天这样学语文》《初中语文学习指导》《站在综合语文素养的高度研究考试》主讲嘉宾。
神还原!“非遗”传人演绎《口技》,网友直呼:背过的文言文活了
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23日讯(记者汪伟颋) 初中课文中的必背篇目《口技》想必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口技表演者模拟的声音到底有多逼真?昨晚《诗意中国》节目有奇人还原了这一场景。
口技这门传统民间艺术由来已久,宋代口技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俗称“隔壁戏”。口技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达到身临其境。许多人了解“口技”,是从《口技》这篇初中语文课文开始的。文章的描写虽逼真到令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但不为亲眼难免遗憾,因为这个节目已经消失百年,人们只能通过文字“意会”。
幸运的是,口技传人、90后小伙方浩然还原了这一场景。配合着主持人的《口技》朗诵,舞台中央的布帘背后开始响起各种声音。文中所描述的小儿啼哭声、啜乳声,妇人嗔怪声、拍抚小儿声,丈夫打鼾声、呓语声,乃至泼水声、火声、碗碎声,此起彼伏。表演结束,幕布落下,果真如原文所说,“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
看过牛人神还原的《口技》后,网友们感叹,原来古人一点没夸张!
口技是我国的传统表演艺术,2011年由著名口技表演艺术家牛玉亮主持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浩然便是牛玉亮的弟子,也是复原《口技》第一人。
方浩然十分热爱口技,且善于观察、模仿,他能够模仿二三十种鸟叫声,堪称“行走的变声器”。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不仅能模仿鸟声,更能模仿鸟儿的情绪。他模仿乌鸦悲鸣求救的声音,竟将一只乌鸦唤了过来!
节目中,除了传统口技表演技巧,方浩然还创造性地模拟了很多新的声音,比如《速度与激情》中的“枪声”、刹车声、爆破声,连慢镜头声音都能还原!
今年国庆大阅兵后,方浩然一张嘴为大阅兵配音!中士兵踢正步的声音、坦克碾过地面的声音、飞机轰鸣的声音......他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看完节目后,有人呼吁,让《口技》上春晚,你期待吗?
【编辑:张玲】
相关问答
《口技》中最后一段,“ 撤屏视之 ”中的“之”真是代词吗?如果...[最佳回答]是代词.代屏风内的东西.
“ 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这句话...[最佳回答]这就话突出了说书人的特色,简单不失大家风范,这样写有利于突出人物特点,为下文埋下伏笔,也能够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话突出了说书人的特色,简...
“ 撤 ”字的本义是什么?“撤”的本义为撤去、去掉宴后的余席。如《论语·乡党》:“不撤姜食,不多食。”泛指除去、消除。如林嗣环《口技》:“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一人一扇一尺原文?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于是...
口技,原版?改了这几句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原版: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於...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 屏 障,口...[最佳回答]表示相继发生:继而表示特定时间内发生:当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口技中渲染会场安静,烘托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句子?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道具烘托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撤屏视之,一人、一...
深夜犬鸣声惊醒梦中人的诗?《口技》—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
我知之濠上也之的意思?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替“鱼是快乐的”这件事。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
文言文中“而已”翻译_作业帮[回答]用在陈述句末,助词.起到修饰作用,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