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学 正文

功到雄奇即罪名 此人真是“功到雄奇即罪名”?不懂政治,死得不冤!

此人真是“功到雄奇即罪名”?不懂政治,死得不冤!

明末辽东经略熊廷弼 ,力主放弃辽西退守关内,因此举国声讨,最终被杀,传首九边。

后来的另一位守辽辽东督师袁崇焕 ,此前曾拜访熊廷弼,请教守辽方略。当他看到熊廷弼血肉模糊的首级时,一时悲愤,便写诗追忆此事,称颂熊廷弼是“才兼文武无余子”,感慨他“功到雄奇即罪名”。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教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 】

平心而论,熊廷弼弃辽之举,确实是完全不懂大明王朝政治法则的一大失策,他被杀也有些咎由自取的意味,不全是因党争造成的冤案。

辽东经略:熊廷弼

熊廷弼的弃辽主张,此后又为另一位大员王在晋所继承,他与孙承宗“守辽”还是“弃辽”的争论,至今仍然是明末历史爱好者争论不休的话题。

确实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萨尔浒之战惨败后,辽东就已经成为大明帝国流血不止的伤口,难以痊愈的恶疾,与其将举国精兵强将、大量财政支出白白耗在此地,修建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城堡壁垒,养一支不敢和清军野战、只会用大炮守城的所谓“关宁铁骑“,

关宁防线缔造者:孙承宗

倒还不如及时止损,退守山海关,先平息关内十三省的内乱,哪怕将辽东辽西的千里疆土白白让给后金(满清),也好过真实历史中大明亡国、华夏沉沦、衣冠丧尽的地狱场景。

然而,持这派“弃辽”观点的人,永远忽略了一点,熊廷弼和王在晋的方案为什么不可行,两辽为什么不可弃,根本原因,还是不止是弃土割地,对从胡虏铁蹄中浴血重生的大明王朝,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而且更是北京作为帝国都城的必然。

正如大宋太祖皇帝赵匡胤之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不管是要对关宁军为代表的辽东军事集团有足够信任,甚至容忍他们的半藩镇地位;而帝国还不遗余力地以财力支援,就像唐朝中晚期对边疆各方镇,宋朝对麟府折氏那样;

还是直接止损割肉,索性放弃辽东,就和唐朝放弃辽东,宋朝放弃灵夏,明朝放弃安南那样,大前提都是——迁都。

一个国都就在北京的大帝国,怎么可能容忍区区六百里外的山海关外就是国境线,对面是新崛起的强大异族政权;亦或者山海关外就是一个强大的威福自专的藩镇,自己竟还要举国之力去供养之?

明朝和后金对峙

东汉末年时,因为羌人不断叛乱,朝廷大员们也大有放弃凉州之呼声,然而此朝议能被提出的前提,也是因为汉朝国都早已是洛阳,而非长安了。

历史上朝廷中枢之所以会通过袁崇焕等人,对毛文龙的东江镇、祖大寿的辽东镇,辽东军事集团最大最强的两股势力,进行各种打压限制、分化利诱,同样基于辽东离京师太近、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浅显道理。

而仅仅是“列祖列宗陵寝,宗庙所寄“这个理由,就足以否决一切迁都意向,不论谁敢提议迁都,都会被政敌们一哄而上,撕扯粉碎,下场并不会比熊廷弼强太多,所以,此问题完全无解。

历史上的明朝,要一直到松锦大战后,打光了帝国最后一支十余万人的机动大军团,放弃辽西,退守山海关才变成最终无奈的选择;

可这个时候再想迁都,中枢已经完全没有武力保障,不足以压制江南各路军阀了。对此时的崇祯皇帝来说,就只剩等死和晚死的不同。

崇祯皇帝:朱由检

虽然哪怕北京城破前几个月,中枢朝令还能切实下达到全国各地府县,南北十三省人事权也看似尽数执掌,然而这只是基于体制的惯性,一层随时即可刮破的窗户纸。

真以为无兵无钱的崇祯皇帝、或是太子逃到江南,就能帝皇光环全开,让江南军阀左良玉们纳头就拜,俯首听命么?如果他们真的忠心赤胆,大明朝又会怎么落到这个田地?

正用李自成赠给的那句墓志铭: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原文是“大数已终”)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您关注狐狸的微信公众号:狐言论史huyanls1012 )。和您分享感兴趣的历史、小说、影视话题。

功到雄奇即罪名——再说袁崇焕之死

1630年9月22日,46岁的大明崇祯朝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约略相当于今之国防部长,北部战区总司令),在北京西市口被磔刑(凌迟)处死。

史上流传着袁崇焕《临刑口占》这首诗——

袁崇焕像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至今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和南宋高宗杀岳鹏举(飞)一样,崇祯杀袁崇焕同样被后人视为“自废社稷”之举。和岳飞之死的历史记载一样,正史忽略了他们就义时的史实细节,而稗史则记下了袁崇焕被杀时的惨烈情景:

后人最喜引用的,是明末清初无锡人计六奇《明季北略》里的记述:崇祯以以“商议军饷”为名,将率九千残兵与十万余大清精兵、在北京城外激战的袁崇焕骗进城里,“著锦衣卫拏(ná捆绑——逍逍客按,以下括号内注释同此)掷殿下。校尉十人,褫(chǐ剥夺)其朝服,杻(chǒu手铐)押西长安门外锦衣卫大堂,发南镇抚司监候。”意即,袁崇焕被剥掉官服,身受手铐等刑具,押送到锦衣卫大狱。

另一位更著名的清初文史学者张岱在他的《石匮书后集》记载:“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luán切成碎片的肉)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dàn吃)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niè咬吃),(袁崇焕)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将身首已经分离的袁崇焕的脑袋,传行示众,以儆效尤。

袁崇焕像二

袁崇焕之死,在中国历史的长廊里至今回响不已。我以为,1630年9月22日对袁崇焕的千刀万剐,意味着大明王朝的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此刻,袁崇焕坚守辽东经年,督师蓟、辽、登、莱和天津军务,在与后金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多次军事斗争中已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解围的胜利,可以说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

有关袁崇焕冤案形成原因,历来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历史学家各有结论。窃以为,原因有六,第一,崇祯皇帝灭国在即,虽欲励精图治,怎奈心小力欠,决策失据,胸无主见,羁统乏力,最终导致猜忌构陷枉杀“柱国”统军元帅袁崇焕事件发生,崇焕死,则大明亡;第二,有什么样的君王,就有什么样的朝臣。崇祯上台后虽果断清除了魏忠贤阉党势力,但朝堂有大量阉臣继续执政,甚至大量充当监军阁僚,最著名的魏忠贤遗党如王永光、史褷、高捷、袁弘勋等,他们亲近崇祯,谎报军情政情,谄上欺下,颐指气使,导致朝政若明若暗,时好时坏,这些人对袁崇焕助力崇祯清除魏忠贤深怀不满、不信由来既久,家国无算,除掉政敌才是唯一。他们诬陷“诬其引敌胁和”,“纵敌拥兵”,“市米资敌”(与后金互贸,以粮易马),“将为城下之盟”《明史·袁崇焕传》;第三,皇太极采用下属献策,巧用三国“蒋干盗书”杀蔡瑁张允计,假被俘太监之传话,说袁崇焕暗结后金,以“离间计”除掉正在前线激战的袁崇焕,铸成大错,成千古恨;第四,继起的满清王朝为了给取代“(大明)主昏政暗,取之有理”的大明王朝以更丰满的历史合法性,故意放大袁崇焕被冤屈死事实,导致真相闪烁难于判定;第五,崇祯枉杀袁崇焕,自毁长城,愧对列祖列宗,不愿承担责任,遂故意将错就错欺蒙后人,直至国破身死;第六,明亡国后,大量遗民遗老追宗悼远,大明情结难解,死抱着崇祯牌位不放,也学着主子混样将错就错,依旧维持甚至加持对袁崇焕的诬陷,如文人张岱者流。“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张岱),“又贼臣杨镐、袁崇焕前后卖国”(朱舜水)。

袁崇焕像三

关于袁崇焕之死因,最奇怪的史实有几件,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一说被明军红衣大炮轰中不治而亡),袁崇焕遣使前往吊唁,以刺探虚实,继承汗位的皇太极遣使回礼。袁崇焕想要和后金议和,于是亲自修书再遣使前往。——此举被奸党诬为“引敌胁和”。

另一桩即本文开头提到的史实是,崇祯二年(1629年)冬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几个关口由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袁崇焕听闻后金军入关直驱京城,在没有取得朝廷同意的情况下,遂由辽东狂奔千里南下“勤皇”救援,他自认有功,但是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此举乃袁崇焕与后金媾和、放清兵入关的证据,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私相勾结,朱由检对此也很怀疑。——昏聩如此,大明不灭,苍天不容。

史载袁崇焕守辽期间另一首诗《无题》有句——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袁崇焕这句子在我看来,不亚于岳武穆的“怒发冲冠”,“仰天长啸”,“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杀死袁崇焕的理由还有一桩史实,崇祯和前崇祯时代,有个叫毛文龙的杭州游民在辽东谋生,后参加武举考试而被朝廷录用,在辽事日紧的情况下,毛文龙骁勇善战,“屡获奇捷,大张挞伐”,“前后大小三十余战,斩首共一千九十七级,数逾上捷者共五次,总获器械、弓箭等件共五万”(登莱巡抚袁可立),更为朝廷重用,渐渐坐大,成为一方总兵,毛文龙自恃功劳巨大,拥兵自重,骄蛮豪横,虚报军功,贪污军饷,成为威震遐迩“海外天子”“岛帅”。袁崇焕掌师辽东后,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渡海来到皮岛,借校阅骑射为名,赚毛文龙前往,埋兵设伏将其擒获,以“骄愎不协”等“十二大罪”数落,用崇祯赐赠的尚方宝剑将毛斩首。后来诬陷袁崇焕“擅杀”。在我看来,总体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没有程序不合法之说,第一他是辽东防备第一责任人,是毛文龙的顶头上司;第二,他持有崇祯皇帝的尚方宝剑;第三,毛文龙的贪功冒领、骄愎不协甚至不臣之心,有目共睹。事实却是“杀毛”成为崇祯杀袁的主要罪状。

我读袁崇焕,总觉得他本质上仍属文人或儒将,比如,“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祇树隔红尘。如今着足空王地,多悔从前学杀人”(袁崇焕《遇诃林寺口占》”,比如,“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尔能兵”(袁崇焕《山海关送季弟南还》)。生于战乱,死于忧患。儒生之慨,悔之已晚,可惜了!

壬寅仲春于古长安

相关问答

为什么明末将领袁崇焕会发出“可怜前朝岳五穆, 功到 垂成则 罪名 ”的由衷之言?

在我的印象中,袁崇焕没有写过“可怜前朝岳武穆,功到垂成则罪名”这样的所谓由衷之言。既然题主提出来了,就姑且当做这是袁崇焕所言。袁崇焕一生,跟岳飞有相...

袁崇焕与文天祥谁更悲惨?为什么?

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场善用兵。《无题》明·袁崇焕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教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

什么是古文运动?_作业帮

[回答]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

古文运动的定义? - 1lwlzXzI 的回答 - 懂得

唐宋古文运动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

《白鹿原》,写白嘉轩娶七个女人,是艺术欣赏的需要,你如何看?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娶过七房女人。——《白鹿原》开头"白鹿原"仨字自带传奇色彩,传奇从第一个字"白"开始。小说开篇就说"白嘉轩娶过七房老婆...

陈子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崔颢简介 - 途虎话养车 ...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

临安初春雨霁情感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熟读古典诗词的小阿蛮来回答。苏轼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太出名了。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老师上课的时候会讲到这首词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陆游的一生经历是怎样的?有哪些经历?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二十四年(公元1154)参加礼部考试...乾...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脉络是怎样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成就有哪些?

诚谢头条小蜜相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脉络及成就,拜阅了各路高手网友的各家灼见,——有的是做足了功课,才发了帖子!多年以前,也欣赏了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