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俗 正文

利是焚身火 滋养自己的最好方式:学会祛魅

滋养自己的最好方式:学会祛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崇拜别人的高学历,为自己文凭低而感到自卑。

艳羡别人的高颜值,厌恨自己的小眼睛,一照镜子就忍不住唉声叹气。

佩服旁人有能力有本事,笃定自己永远做不到,即使机遇来敲门,也会连连后退。

……

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我们都渴望做得更好,成为更好的自己。

只是无形中,那些高标准的追求和条件,变成了一种压力,让我们变得自我怀疑,寸步难行。

是我们亲手给它们“赋魅”,这份“魅”就演变成了压力。

所谓“魅”,是笼罩在事物表层的神秘面纱,蒙蔽人的双眼,让人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祛魅”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打破对表面上光鲜事物的滤镜,戳破它彩色泡泡的过程,不断克服焦虑,逐渐让自己内核变稳的过程。

而要让自己过得清爽,脚步轻盈,就必须学会“祛魅”。

来源:视觉中国

对“外貌”祛魅,活出漂亮的内在

网上有个说法:长得漂亮的人,似乎总是被世界温柔以待。

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的焦点;请求帮助很少被人拒绝,就连出去吃饭都能多得一份小吃……

美貌仿佛具有无穷的魅力,可以帮助我们达成所愿。

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很多人产生容貌焦虑:觉得自己脸蛋不够尖、鼻子不够挺、个子又太矮……一番审视下来,很难真正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

博主@小野曾经也认为美貌很重要,对于那些肤白貌美的女性特别羡慕和崇拜。

她每天花很多的时间化妆,严格控制体重,把自己搞到精疲力尽,依然觉得自己不够美。

有一天,她参加一场论坛,台上的老师长相普通,但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来的魅力十分吸引人。

那位老师还说了一句话令她醍醐灌顶:“外貌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门,但唯有内在的丰富与强大,才能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

她彻底想开了,对所谓的美貌红利祛魅了。与人交往时,她不再依赖外表来赢得关注,而是尝试用自己的见解、幽默感和真诚去触动人心。

慢慢地,她成了许多人心中那个“活得很漂亮”的人。

曾经看过一句话:“容颜的修葺,外表的追逐,只是浅薄的画皮、虚浮的幻相,无法成为支撑生命的底气和能量。”

当把自我的价值寄托在外表上,内在的光芒就会黯淡。唯有对外貌祛魅,才能活出漂亮的自我。

这并不是鼓励我们对自己的外貌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让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有一份自然与从容。

如果在追求外在之余,还兼备丰富的知识底蕴、坚实的经济基础与善良坚韧之心,这样的人必将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强大,内核稳固不摧。

来源:视觉中国

对“强者”祛魅,摆脱自卑的束缚

朋友CC在大厂辛勤工作了8年,职位和薪酬却一直止步不前。

“身边的人都是大牛,而自己不过是普通学校毕业出来的,也没有什么人脉资源,能在这里工作已经很不错了。”

CC习惯性给自己设限,把自己和其他的同事做比较,总觉得对方太优秀了,而自己根本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所以她在职场上总是唯唯诺诺,不够自信。

直到有一天,一位前辈点醒了她:“那些看似很厉害的人,其实也有自己的短板,只是你一直拿着手电筒,照亮了别人,也给别人打上了一层滤镜。”

那一刻CC恍然大悟,越把光芒给别人,就越会贬低自己。

她学会了放下手中的“手电筒”,不再一味地将光芒投射于外界,而是转而照亮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那些被忽略的潜能与优势。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曾经提出“晕轮效应”:

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特征容易掩盖其他方面的特征,让人产生认知偏差。

在这种效应下,人们一方面会放大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导致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会矮化自己,产生自卑的心理。

一个人总是在自卑的状态下,又怎能更好地成长呢?只有先对强者祛魅,我们才能更好地看见自己,才能实现目标,成为强者。

对强者祛魅是一场挣脱自卑枷锁,重塑自我的旅程。

我们可以欣赏别人身上的光,但不要熄灭自己的火。

把精力聚焦自我,找到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的稀缺性,才是我们撬动美好人生的支点。

来源:视觉中国

对“名利”祛魅,守好生活的节奏

白居易写道:“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名,会成为禁锢人身心的枷锁;利,也会成为焚烧人身心的烈火。

心的容量是有限的,装满了浮名浮利,就装不下自在身心。热衷名利的人,最终也会被名利所累。

著名的美食家蔡澜,赶上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监制了《龙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猎人》等一系列风靡亚洲的商业大片,名利随之蜂拥而至。

可是他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被商业电影裹挟着往前走,他始终无法拍出一部自己想要的文艺片。

他说:“名与利,是我们的奴隶,绝对不是我们的主人。

于是他毅然转身离开,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过着有趣的人生:

看电视、读报纸、养鱼、侍花弄草、写美食专栏……

闲来无事,逛逛菜市场,亲自下厨,在吃吃喝喝中享受着恣意丰盛的生活。

真正成熟的人,会看轻名利,懂得丰富自己的内心,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人生真正的归途。

来源:视觉中国

对名利祛魅,就要把名利看轻一点,把生活看重一点。

不过分沉迷于外界赋予的荣誉与物质,主动让它们回归到生命旅程中相对次要的位置。

将生活的质量与深度置于更高的优先级,比如,练就健康的身体、追寻那些能够点燃内心火焰的兴趣爱好、交几个能让灵魂深处产生共鸣的知己……

从容不迫地地拥抱每一个平凡却真实的瞬间,用心感受生活的每一份温度与色彩。

没有名利的牵绊,才能守好生活的节奏,一个人的内心才能到达至轻至盈的境界。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罗翔曾说:“人最有魅力的时候,就是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都不在乎的时候。不在乎他人的评价和眼光,不在乎自己是否有存在感。”

祛魅,就是一个逐渐慢慢消除对事物的滤镜和美好期待,找回自我的过程。

正确看待自己,拥抱并珍视那些让我们独一无二的特质。

接纳自己的平凡,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作者:花朵之蓝,有最遥远的梦想,和最朴素的生活。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联系我们,获取授权哦!

庄子:凡事看小,便是逍遥

于丹教授在自己的书中,讲过《庄子·则阳篇》里的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两个国家,一个叫触氏,一个叫蛮氏。

为了争夺土地,两个国家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彼此都伤亡惨重。

那么这两个国家争的到底是多大的土地呢?

原来,触氏跟蛮氏,一个住在蜗牛的左犄角里,另一个则住在右犄角里。

他们斗来斗去,付出惨痛代价,所争的竟只是蜗牛角那么大的地方。

讲到这里时,于丹教授深有感慨,她说:“天下大事,逐一看小,便无恩怨。”

凡事看得过重,难免就会产生纠纷,人也就会被卷入无尽的是非中。

把那些天大的事,都看作是蜗牛壳里的纷争,你才能超然于物外,在淡泊中活得自在洒脱。

世间万事万物,都往小里看,就是真正的逍遥。

1

把名利看小

白居易写过一首诗,里面说:

“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将名利放在首要位置,辛苦奔波与钻营,结果难免为名利所累。

将名利看小,你才能摆脱功名利禄的桎梏,收获内心的富足。

《庄子》里记载,有一天,庄子在河边垂钓。

这时来了两位大臣,他们受楚王委托,来请庄子出山,并许诺他宰相之位。

庄子听后,淡淡地说道:

我听闻楚国有只神龟,死了三千年,楚王将它珍藏于宗庙,可谓荣耀至极。

那么请问,这只龟是宁愿死去让人供奉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臣回答道:当然是活在烂泥里摇尾巴了。

庄子笑了,慢悠悠地说:那就请回吧,我也只想在烂泥里打滚罢了。

对于世人汲汲于求的名利,庄子根本不屑一顾,他宁愿选择悠然清静的生活。

作家于娟曾写道:

“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

钱财、名声都是一时的,放下名利心,你才能寻求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季羡林教授在学术界声誉鹊起之后,各种聘任和荣誉纷至沓来。

面对唾手可得的名利,季先生不为所动,并坚持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

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在这个人人都追名逐利的时代,季先生却将自己隔离在名利场之外。

几十年来,他都独自躲在书斋里,潜心治学。

对名利的无欲无求,使他收获了内心的充实,也助他攀上了一座座学术高峰。

诗人杜牧说: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名利之于人,恰似笼子之于飞鸟,看上去华美,实际上却使你不得脱身。

放弃对外在浮华的追求,挣脱名缰利锁的束缚。

当你看淡了名利,远离了喧嚣,自然就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2

把得失看小

《庄子·田子方》里记载了春秋时楚国大臣孙叔敖的故事。

孙叔敖一生仕途跌宕起伏,他曾经三次出任宰相,可他脸上却从不见任何喜色。

他也曾三次遭到罢免,但也从不见有任何忧愁之色。

他的好友肩吾对此十分不解,就问他:

“您三次上任,又三次罢黜,难道心里一点波动都没有吗?”

孙叔敖笑了笑,回答说:得与失往往自己无法掌控,又何必纠结其中?

肩吾听后,大为叹服。

曾国藩曾说过: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

人这一生,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

得到一些东西,必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有得有失,是生命的必然。

若是太过看重一时的得与失,就只能被利益所累,烦恼丛生。

将得失看小,不在意不计较,人才会活得更轻盈自在。

有个商人抱着一筐精致的瓷器,去一景区山顶做买卖。

费尽千辛万苦,他终于将这一筐易碎品运到了山头。

结果,就在他停下来喘息的间隙,一不留神筐子滑了下去,所有瓷器碎了一地。

路人不禁为他惋惜:这些瓷器得值多少钱啊,就这么没了。

商人淡然一笑:不要紧,虽然瓷器碎了,但我爬到了山顶,看到了风景,不也挺好?

亦舒说,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勿愤愤不平。

对于一时的失去锱铢必较,最后只会给自己找不痛快。

人这一生,都活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命运拿走你一些东西,也会馈赠你一些东西。

正所谓: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将得失看小看轻,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你终能真正活得自在安然。

3

把毁誉看小

《庄子·逍遥游》里曾提到,在极北之地,有一只鲲鹏。

它的脊背长几千里,振翅起飞的时候,翅膀就像是挂在天边的云彩。

鲲鹏借着旋风盘旋而上,向遥远的南方飞去。

路过一片低空时,麻雀看见了它,讥笑说:

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

你为什么这么蠢,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向南飞呢?

面对麻雀的嘲讽,鲲鹏不为所动。

它继续翱翔,最终飞到南方天池,获得了真正的自在逍遥。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像麻雀那样的人,他们喜欢随意评价,热衷于指指点点。

若你过于在意外界的审视和非议,最终折磨的只会是自己。

作家许知远因为制作了访谈类节目《十三邀》,从而引来很多谩骂。

几乎每期访谈,都有弹幕骂他“装清高、伪知识分子”。

他也一度因为这些评论而愤愤不平、苦恼焦虑。

但后来,他通过不断读书,逐渐明白:有人的地方就有对错,有嘴的地方就有是非。

有人盛赞你,就会有人诋毁你;有人说你好,也就有人说你不好。

你没办法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于是他不再关注外界声音,一心打磨节目,现在《十三邀》已播出七季,早已成为访谈类文化节目的标杆。

而他自己,也成为了跨领域的思想者,从事着热爱的事业,活得清醒笃定。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对于世人的称赞,我们不必过于激动,对于世人的责难,也不必太沮丧。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不受外界干扰,沉下心来继续埋头前行。

人生不易,学会将毁誉看小,闲言碎语别理会,是是非非随它去。

不在意外界的闲言碎语,你才能心无挂碍,修得一分豁达从容。

《庄子·山木》里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一个人真正的超然自在,就是不滞于物。

别把外物看得太重,没有欲望的浸染、是非的纷扰,你才能活得无拘无束。

凡事学会往小里看,名利不求,得失不计,毁誉不惊。

当你能够看淡身外物,放下功利心,自然能卸下精神负累,活得肆意逍遥。

来源:微信公众号“每晚一卷书”

作者:每晚出品

编辑:伍希城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相关问答

不慕名利显美德上联可对什么?

不因私欲为人先,不慕名利显美德。私欲指个人的欲望。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私欲不违,民无怨心。”不慕名利的意思:不追求羡慕那些功名和利益,意思是...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的句子?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7、预防职务犯罪,需要您的参与。8、依法惩治腐败,构建和谐社会。9、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10、廉洁源于自律,堕落始...

关于清廉的名人名言?

清廉做官方敢怒公正办事才敢言人人廉政,腐败灭亡;人人自律,党风自强.上不愧党,勤政之根;下不愧民,廉政之源.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