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正文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始皇传国玉玺失踪之谜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始皇传国玉玺失踪之谜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现在在哪?我们都知道,玉玺是中国古代封理帝王的宝印。而传国玉玺在所有的宝玺当中无疑是最为宝贵的,有关它的传说几千年来也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枚玉玺之所以称为传国玉玺,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有关。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开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失踪之谜。

春秋时的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认定是稀世珍宝,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难以判断,就叫玉工来辨识一下。恰好这宝玉属于深藏不露的那种类型。楚国的玉工看不到它的宝贝之处,就说是一块普通石头。这下可害惨了卞和。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脚,落下了终身残疾。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献上宝玉。楚武王和玉工们又一次冤枉了卞和。卞和再次被判处欺君罪,连右脚也被砍去了。楚文王即位后,年老的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号啕大哭。楚文王知道后很奇怪,派人去问。卞和说:“我并不是悲叹自己的命运,还是为手中的宝玉被世人看做是普通石头感到悲哀。总有一天会有人证明我没有撒谎。”楚文王就叫人将卞和的石头剖开,细心考察,果然雕琢出了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奇怪的是,和氏璧诞生后,围绕在它身上的传奇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楚威王时,昭阳灭亡越国,为楚国建立了大功,得到了和氏璧的赏赐。和氏璧进入了“流通渠道”。后来昭阳出游赤山。赤山下有很深的水潭。昭阳是个很喜欢炫耀的人,在水潭畔高楼里宴请宾客,拿出和氏璧来让大家鉴赏。根据在场人事后回忆,当时水潭中突然跃起一条大鱼,足足有一丈多大。这条大鱼还带出了一群各式各样的小鱼来。大家都觉得很稀奇,都跑到水边去看鱼了。等大家赞不绝口地回到房间后,发现和氏璧不见了!昭阳震惊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怀疑是门人张仪偷的,对可怜的张仪严刑拷打,死命要审出宝贝的下落来。可和氏璧并不是张仪偷的,再怎么打也打不出宝玉来啊!结果是张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休养后背楚入魏,最后入秦帮着秦国人出谋划策,专门和楚国人作对。和氏璧没有找回来,楚国反而多了一个敌手。

和氏璧其实是被其他人偷盗的。昭阳在楚国的势力很大,在失窃后出千金悬赏,追查和氏璧下落。风声实在太紧了,偷盗者在很长时间里都不能将和氏璧“脱手”。后来,赵惠文王时期,和氏璧突然出现在了赵国首都邯郸。内侍缪贤只用了五百金就买到了这个宝贝,喜欢得了不得。赵惠文王知道后,多次暗示缪贤将宝玉送给自己。缪贤就是舍不得。赵王急了,干脆派兵到缪贤家生抢和氏璧。这事闹得很大,让西边的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就给赵王写了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怀抱着宝玉,急得不知所措。蔺相如临危请命,引出了一段“完璧归赵”的故事来。和氏璧之后长期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和氏璧这才落入秦国人手中。

秦始皇把和氏璧定为传国玺,令丞相李斯在玉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希望代代相传,没想到在秦二世手里就亡了国。刘邦进咸阳后。子婴献上和氏璧交给刘邦。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位。当时的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由汉孝元太后代管。

据《汉书・元后传》记载,当王莽让弟弟王舜向汉孝元太后索要时,汉孝元太后破口大骂,说着汉孝元太后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国宝被摔得缺了一个角。虽然后来用黄金镶补着,但自此留下瑕痕。

传国玺再一次失踪是在东汉末期。那时政局动乱,汉少帝连夜出逃把传国玺落在宫中,等他回来时,传国玺已经不见了。不久,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时。在洛阳城南甄官并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玺。

从这以后一直到唐代,随着政局的动荡和少数民族的南下,传国玺不断易主。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玺后,把玺改称为宝。传国玺最终在历史上失踪是在五代。从宋太祖时,就再也没有人见到过这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

不过,有关发现传国玺的记载却不绝于书。如北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在河南乡挖地基盖房时,竟挖出一玉印。经十多名翰林学士鉴定,为秦制传国玺。明弘治十三年,有人又发现传国玉玺,不过,皇帝认为这不是真的,清朝初期,据说宫中藏有一枚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

可是,这枚被当时人称为传国玺的玉玺却遭到乾隆皇帝的冷落。皇帝都认为是假的,看来这枚所谓的传国玉玺也是伪造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国宝。那么,真正的传国玺流落何方呢?直到现在也没有发掘出来。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是秦始皇命李斯用和氏璧镌刻而成,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凭证,帝王宝座上的人心心念的就是这“传国玉玺”。

改朝换代你争我夺,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华夏千余年。《大明风华》中两龙相会时朱允炆将传国玉玺交给朱棣,此处对玉玺有详细的描述展示,可惜,据史记载,大明建国时并未得到真正的传国玉玺。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玉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太后愤怒于王莽的不臣行为,掷玉玺于地,摔坏了一个角,后来用黄金补齐。后汉光武帝建立东汉,更始帝之子刘盆子将玉玺奉于刘秀,玉玺重回正统帝王手中。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玉玺几经波折来到许昌,重归汉室,后献帝被迫禅让,玉玺归魏最终归晋,作为正统象征,得玉玺得天下!南北朝时的后赵石勒得玺,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有作为的君主甚多,敢在玉玺上刻上姓氏的,还就这一位!

朝代更迭,玉玺易主,隋统一华夏,玉玺收入杨坚手中,隋亡后萧后携杨政道逃亡突厥,带走了玉玺,贞观四年,北伐突厥,萧后携杨政道回到中原,玉玺亦归李唐,后梁帝朱全忠废唐哀帝,得玉玺,再传后唐,后唐帝李从珂亡,传国玉玺就此失了踪迹。

而后历史上多次出现或真或假的玉玺的消息,1294年,忽必烈崩逝,“传国玉玺”现大都,为权相伯颜购得,后伯颜将收缴各国印玺磨平,分发王公大臣刻制私章,传国玉玺的命运更是难测。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继而北伐,遣徐达穷追猛打亦是为了传国玉玺,然无功而返。明清两代用的玉玺并非来自千年前秦始皇手中的那枚玉玺。

历经千年,玉玺下落扑所迷离,最终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相关问答

“寡人 受命于天 , 既寿永昌 ”出自哪里?什么意思?_作业帮

[最佳回答]翻译:皇命受之于天,(神圣不可侵犯),它必将永久昌盛.出处: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

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此句的意思是,我是上承天命当了皇帝,使命是保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

既寿永昌 能挂在自家大门上吗?

建议换个委婉点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般人驾驭不住建议换个委婉点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般人驾驭不住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是鸟篆还是小篆?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鸟虫篆,也有说是大篆。不过,宋代薛尚恭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中摹秦传国玺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被认为是记载中最早的鸟虫篆。所以,...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原文字体?

不确定。因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一则短文,而原文字体要根据具体的出处和时间来确认。如果是古代文献,则可能是篆书、隶书、楷书等字体;如果是近代书籍或手...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玉玺的底面是什么字体?

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后为历代王朝正统的象征。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虫鸟篆,也有说大篆,但宋代薛尚恭《历代钟鼎彝器款识》载有摹秦传国玺印文“受命...

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 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八个字...

[最佳回答]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秦朝的玉玺上刻的“ 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用的是什么字体?_DY...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这便是传国玺。表达的...